金堂县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拜谒翁氏祖祠西部文明播报
TUhjnbcbe - 2023/2/28 18:49:00
北京皮肤科专业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jc/180416/6171978.html

——兼谈文化自信与传播

孙谋胜

辛丑年四月十九日,六安市人大戚仁勤先生、法院龚长秀先生、吾与族弟家柱等在翁向东先生的陪同下,拜谒翁氏祖祠(以下简称“翁祠”)。

翁祠坐落在六安城西,武陟山东麓,淠水之滨,现属六安市裕安区分路口镇晏公村翁祠村民组。这块宋代地名老鸪塘的风水佳地,是六安翁氏始祖翁豳的入籍地。晚清重臣、一代帝师、维新第一导师翁同龢是豳公裔孙,其常熟始迁祖远安公原宅地翁家巷就在翁祠不远处。我们一行,怀着虔诚和崇敬的心情拜谒伟人的祖祠,也将探访其显赫的历史。

翁氏祖祠,承载着许多历史文化遗存。据雨金堂翁氏祖谱记载,翁同龢常熟始祖远安公,在武陟山翁家巷家里排行第三,祖德华公,父叔周公,祖籍地位于今分路口镇大岭村翁家巷,与常熟市“廉*教育基地”、“廉*文化建设示范点”翁同龢纪念馆园区翁家巷同属一名。

在翁祠内,遗存的家族历史文化资料显示,本宗翁氏在南宋时期就已经迁徙到这里居住,距今已近九百年历史了。翁氏祖脉,源自轩辕,为皇帝嫡裔,华夏正宗。本支翁氏源自浙江东部舟山翁洲山,后迁陕西渭水,转迁浙西宁波慈溪、福建莆田、江西豫章、临江府清江县、休宁邑漕川溪畔。南宋建炎二年(年),旦公十八世孙翁豳,仕于歙州海宁(今*山休宁)县令,为官刚正忠直,面对秦桧媾和,三次上书抗金受阻,遂于“靖康之难”后辞官归隐,携眷属至六安淠水之西、武陟山东侧老鸪塘卜居。南宋咸淳七年(年),豳公五世孙翁德芳创修家谱。同年,为祭祀先祖,德芳公领首兴建翁氏宗祠(亦是祖堂)。

据六安《翁氏族谱》记载,本支六安始祖豳公,字千二,生于宋哲宗绍圣三年(年),登重和元年(年)进士,为元祐年间进士、著作郎彦隆公之子。依清代《休宁县志》载,公重和二年(年)至宣和二年(年)十二月任休宁令,方腊占领休宁至宣和三年光复。县志称:“公,方腊寇县,光复有功,家于休宁邑东漕川溪畔。后因金兵犯境,三次上书抗金被拒,黯然远引他乡,途径蓼邑,宦游皋城,观览山清水秀、风清俗美、物产丰富;驻足之处,东望龙山、西瞻武陟、南连霍岳、北涌淠流,佳山秀水为大观也,遂在武陟山东麓为家焉。”豳公,饱读诗书,尤善诗歌。其豳,古地名,在陕西彬县、旬邑一带。周代立国,隋唐时为豳州,为《诗经》中十五国风之一。祖谱至今留有始祖豳公的韵律古诗多篇。翁氏祖祠,承载着许多历史文化遗存,彰显着皖西大地文化底蕴与厚重。为弘扬历史优秀文化,在此列举,以供欣赏。

“富翁”源于“雨金堂”。谱载先祖翁仲儒,汉代人,居渭川(陕西中部),家贫力作,居贫守志,卓有异行,雨金十斛,富等王侯。相传,翁仲儒以卖油为业,因善经营,家境渐丰。时值大旱,渭水断流,饥荒频发,饿殍遍野,民不聊生。仲儒公,目睹此情,善心大发,散尽财物,赈济灾民,救人于水火之中,直至自己一贫如洗。事过不久,此善行,感动苍天,普降甘露,滋润稼禾。然天象奇异,遍野倾盆大雨,唯独翁仲儒院落天降金粒一片,满装十斛,十分诧异。仲儒公黯忖,此是天道褒善酬勤,天意也。自此,翁仲儒家境殷实,富比王侯,汉中世人广为流传“世世富,雨金翁”,时称富者仲儒翁,富翁也。“富翁”一词也因此流传至今。宋代《太平广记》卷四百有“汉时,翁仲儒家贫力作,一旦天雨金十斛于其家,于是与王侯争富”记载。翁氏后人期待“雨金兆吉祥,勤善必致富”,取“雨金”为堂号。此乃“富翁”一词出处!

文天祥访贤客居翁宅撰谱序。在宋理宗宝祐四年(年),文天祥中进士第一名,状元及第,一度掌管*器监兼权直阁士院。开庆元年(年)后,由于宦官董宋臣主和迁都,文天祥上书朝廷,请斩董宋臣并献御敌之策被拒,遂遭遇贬官降职厄运。由于斥责宦臣董宋臣,讥讽权相贾似道,几近十年左右,受到排挤数度沉浮,仅就刑部侍郎之职。咸淳七年(年),岁次辛未夏初,文天祥解甲归田,过金陵游皋城,到城西武陟山翁家老宅,访乡贤翁德芳老人。由于始祖翁豳仕职时曾三上奏折反对秦桧媾和遭拒,穷途落魄后游迁皋西武陟山东麓卜居;且先祖曾在江西清江(今樟树市)居住,文天祥与其有同乡情感。到访后感同身受,志趣相投,寄居翁家数月之久。其间,德芳公与文天祥交谈甚欢,当谈及鲁哀公问*孔子典故时,文天祥忧国之伤豁然醒悟,称赞德芳“盖均落落有达人风”,言谈之下心辄许之。当德芳公请其为首修《六安雨金堂翁氏宗谱》作序时,文天祥欣然允之,命笔作序。从谱序开篇文字“夏初”和落款时间为“辛未年秋七月”看,文天祥在六安翁府客居至少在四个月之久,而后决然离去。此时的文天祥,内心世界是“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急切地要去忠君报国。

咸淳八年岁次壬申(年),正当宋度宗时期,外部蒙古大*南下,西南已占领四川,中原以围鄂州,直逼江南;内部皇帝赵禥弱小无能,权相贾似道专权误国,忠良将相受到打击,宋朝江山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岌岌可危了。在国家社稷生死存亡之际,时年37岁的文天祥,自请致仕,散尽家财,忠君报国,肝脑涂地,生以死之,直到元至元十九年(年)从容就义。数百年来,文天祥留下“人间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史诗般金句,激励着无数人为了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视死如归、舍生取义,献身于伟大的中华民族复兴大业。他与六安翁氏交往的一段佳话,也因翁氏谱序而流传千古!

晏公庙与晏公村得名的传说。晏公,为临江府之清江人氏也。据传说晏公,早在宋时就是江西地方水神,只因明初朝廷推崇而成为具有全国性影响的水神,并在全国各地都有晏公庙。清《六安州志》记载:“晏公庙,州西三十里。”。在六安类似于河神,专司平定河湖风浪,保障江河行船安全和滋润嘉禾用水之职。在东南沿海和江河湖泊沿岸地区,对晏公的信仰也极为盛行。明代学者王士性在《广志绎》中记载:“江湖水泊到处有祭祀萧公、晏公者,其神皆生于江右(明时相当于江西省区域)。

翁氏祖祠所在地,与淠河相对有一段距离,淠水之患影响不大。但附近的南岗头却有一座“晏公庙”。据传,此庙兴建是在北宋之后,并与翁氏先人有着密切关系。本支六安始祖豳公,其高祖晏公以明经入仕御史朝奉大夫虽然显贵,但以上两代单传。至曾祖乾度公生子六:处厚(宋雍熙二年进士仕礼部员外郎),处恭(宋雍熙四年进士仕至光祿大夫),处易(宋建隆三年进士授秘书省通奉大夫),处朴(宋淳化三年以进士仕礼部郎中),处廉(豳公祖淳化四年进士仕中散大夫太常少卿),处休(宋端拱二年进士仕嘉议大夫工部侍郎)。六子先后双双登科,一时间名震朝野,被世人称为“六桂其堂”、“六桂联芳”,本支翁氏其他支系也有以“六桂堂”为堂号的。

在豳公的迁居地,在武陟山东麓从南岗头往北,地势南高北低,形成自然的过水走廊。每逢暴雨天气或水涝灾害,这里洪水泛滥,白浪翻滚,田地庄稼荡然无存,民不聊生。豳公自家庄户虽然灾害不大,但见到乡里乡亲的常年受困水灾,终年外出逃荒,实在心慈不忍。他现将自家粮食救济乡邻,挽留住户不要外出讨饭,引导众乡亲开渠疏浚、筑坝蓄水,治理田地,兴修水利,实现了旱涝保收,由此乡亲们生活一天天的好起来。

始迁一世祖豳公感恩高祖晏公庇护,由于他的恩泽给翁氏家族带来了显赫发展,同时祈求先祖晏公能够像江西老家水神晏公一样也能保佑着这一方黎民百姓安居乐业。在众乡贤的拥戴下,在南岗头兴建了一座晏公庙作为家庙祭祀,同时也享受着翁氏子孙和乡亲们的香火和奉供。在参阅《翁氏族谱》时,我们惊讶地发现族谱记载:“晏公,临江府之清江人也”,竟然和江西水神“晏公,临江府之清江人也”的文字记载完全相同。这种巧合,让我们想入非非,也许翁氏“晏公”就是江西民间自宋代以后就流传的晏公水神的原型人物。现在的“晏公村”名,就是因为“晏公庙”村落而得名的晏公村。

文星璀璨,祖业辉煌,树万世楷模。在南北朝时期,翁氏先祖劭公为工部尚书,其子旦公为南梁国时一世祖,大通二年授御史中丞封新安伯。其后代代读书入仕,人才济济,匡扶社稷。至旦公九世孙翁承赞,为唐兵部员外郎、泉州刺史权公之孙,都督参*封晋国公巨隅公之子。翁承赞,字文饶,晚唐时期莆田人,少聪颖,敏于为学,博览强记,无所不通。唐乾宁三年(年),以进士第三名选为探花郎,擢博学宏词科,授京兆尹参*,累迁右拾遗,户部员外郎。其文章醇雅,尤善诗词,淡泊闲远,往往造人所不能,每至酒酣辄握笔而就,甚有逸韵。初举进士,甲科及第,名齐李杜,昭宗遣小*门录之曰:天下奇才也。晚唐时翁氏三虎,承赞是其一也。天佑四年,唐后梁主朱温禅位,授为右谏议大夫。后授翁承赞为册礼副使,册封王审知为闽王,公建议王审知设立“四门学”。梁帝钦授翁承赞为福建盐铁副使,加左散骑常侍,御史大夫。

豳公曾祖乾度公生育六子,分别于雍熙年间、淳化年间、建隆端拱年间,双双进士及第,蟾宫攀桂,誉满朝野,泽被后世,大大地加速了翁氏家族走向辉煌。

晚清时期,翁氏家族再一次进入鼎盛时期。以翁同龢为代表的巨星显宦,被誉为一门四进士、一门三巡抚,父子大学士、父子尚书、父子帝师。据《翁氏族谱》卷三记载:“远安公德华公孙叔周公三子由六安迁居常熟县城”,经句读,意为:远安公,是德华公孙、叔周公三子,由六安迁常熟县城。这位远安公,即是翁同龢的迁常熟的一世祖,今安徽六安市武陟山翁家巷是远安公的迁前籍居地,与常熟翁同龢故居所在翁家巷同名,岂非巧合?!由此,六安市裕安区分路口镇晏公庙村翁祠村民组,即是翁同龢祖祠所在地。翁同龢祖祠,现为“翁同龢祖祠文化园”,发挥着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功用。

在清朝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翁氏两代累任高官。翁同龢父亲翁心存,历官工部尚书、户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同治年间入值弘德殿,授读同治皇帝。长兄翁同书,字祖庚,号药房,又号和斋,道光二十年进士,授了翰林院编修,曾任贵州学*,詹事府任少詹事,年授安徽巡抚。次兄翁同爵,字玉甫,以父荫授官,由生员而至盐运使,历官陕西、湖北巡抚,在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任上去世,著有《皇朝兵制考略》。翁同龢咸丰六年(年)以27岁中一甲第一名进士后,便擢任翰林院修撰。同治四年,接替父业,入值弘德殿,为同治师傅,前后教读九年。同治病逝后,光绪继位,慈禧又命翁同龢入值毓庆宫,为光绪师傅。两朝帝师,名满天下。

清史学术界普遍认为,翁同龢曾两次担任*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还长期担任工部、刑部、户部尚书和都察院左都御史等重要职务。尽管位高权重,但他是一位清正廉洁、律己爱民、公忠体国的*治家。

尤其是在任刑部右侍郎期间,直接负责重大案件的审办,为杨乃武小白菜冤假错案拨乱反正。整饬吏治,忠于职责、为平民平反的敬业精神,更加彰显一代帝师的伟大风范。

文化熏陶,家风传承,为翁氏子孙立下规范。翁氏宗祠馆藏许多历史文化遗产,其中仅是韵律古诗诗稿就有多首。这里,仅选迁六始祖翁豳,入籍落户六安州西、淠水之滨,武陟山东侧老鸪塘后写下四首诗,供文友欣赏。其四言绝句有如下四种情怀:

归隐:托迹萧然到武山,深林古树两相环,秋风扫尽荒郊叶,剩得枝头月一湾。

惆怅:嗟予性拙老偏艰,未了官情独自还,壮志不能酬夙愿,休将白发对青山。

奋起:不是偷闲学挂冠,豪情一洗腐儒酸,形骸莫把功名束,啸傲林泉几许宽。

担当:家住江南第几滩,清流长此激湍湍,濯缨且作忘情侣,治乱兴亡不用叹!

豳公,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有振兴邦国的伟大情怀,通过翁氏子孙数十代农耕为本,饱读诗书,励精图治,登科出仕,不仅在皋西成为一方望族,其子孙在外也是名如卷轴,担当朝纲,国之栋梁!

翁氏家谱载,其家族根据祖训,共制定48句字治家规训,现仅将后八句展示,以飨读者:“处世为人,厚德宽仁。励志自强,勤奋感恩。历职在任,口碑于民。建功立业,流芳家乘。”

文化自信的底气,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自信,需要高度的文化自觉。翁氏族裔,不忘根本,戮力同心,在原址恢复重建翁同龢祖祠文化园,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必将为六安市的优秀地域文化建设,留下一块靓丽的文化名片。

作者简介:孙谋胜,生于年2月,本科学历,现居住六安市城区振兴中央公馆西区,原六安市国家税务局副调研员,现任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安徽省大别山革命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六安市税务学会副会长,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安徽孙氏志》副主任兼副主编。(附作者照片)

作者/来源:双城草堂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1
查看完整版本: 拜谒翁氏祖祠西部文明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