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日起
郫妹儿将“撩开安逸郫都面纱”
征文获奖稿件一一推送
供大家交流品鉴
郫都三味
作者/吴华章
水韵郫都
郫都,一座因水而兴的城市。
水,流淌于城市每一寸肌肤,奔腾于人们血脉深处,响彻在城市生命里,涵养出这座城市水样的灵性与气韵。
当蜀民先祖跋涉而来,波光粼粼的清流挽留住他们追寻的脚步,驻足于生机荡漾的一泓好水,在这里捕捞、狩猎,在水边播种、收获,在这里生息繁衍。
灾难与威胁总是让人猝不及防,季节轮回中,洪水挟着灾难不期而至。困于洪水之中的先民,没有等来鸽子和橄榄枝,也没有等来诺亚方舟,毅然决然地开启了驯服洪水、抚命安民的艰难历程。开玉垒山、决金堂峡、东别为沱,疏导引流,驯服水患。从杜宇、鳖灵到李冰父子,历经漫长数百载时光,岷江终于收束起野性与狂傲,在盆地大平原上缓缓流淌,润泽广袤平原,将这方水患丛生、卑下潮湿之地变成“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的天府之国,真正富甲天下,惠泽蜀民悠悠数千年,让一方百姓世代安享富庶和安逸。
农耕时代,水就是命脉。古蜀先民逐水而居,在这里栖息繁衍,在郫都这块风水宝地建都立国。关于郫都的富庶丰饶、天府之国的辉煌灿烂,古往今来的诗词歌赋、锦绣文章,或风流蕴藉,或琳琅满纸,均灿若繁星数不胜数,而写水的诗文却并不多。不管是有意疏忽,还是无心之过,蜀地历代诗家文宗,似乎都欠着天府好水一份情意。
水是从郫都切入天府成都的密码,不懂郫都的水,就无法深入天府血脉,无从读懂这座城市的灵性与气质。读懂郫都的水,便读懂了人生四季,读懂天府之国的深邃内蕴。
从高原峡谷间一路奔腾激越的岷江水,被都江堰驯服后安静了许多,曲折舒展,温婉灵动,在一马平川的平原上开枝散叶,如同先祖纵横交错的掌纹,深奥而又神秘。来自高原冰雪融水,在此不仅温顺起来,也不再冰凉刺骨,更加温和宜人,易于亲近。一川好水在平原上洇染开来,滋润着这里的一草一木,养育无数的庄稼与村落,让这片沃土之野充满勃勃生机,充满优雅神韵与逼人灵气。
初春时节,河水开始回暖,沿河两岸的垂柳还是半醒半睡,柳枝在微风中轻扬,一团团一簇簇,如梦如烟,迷离一片。在浓郁醉人的油菜花香里,几只乳燕在烟幕中穿飞,给平原带来这个季节泛滥的诗意。春水初涨的河畔,有濯锦的少女,有洗衣的少妇,有淘菜的老妪,伴随着远处缕缕田歌,把一河清水搅起点点涟漪。这是盆地最富有诗情画意的季节,浸泡在春意融融的熏风暖阳中,人的心都变得酥软、慵懒起来,心安理得地享受着这份惬意和安逸,无力拒绝。
盛夏,盆地四面环山的地势,使得平原格热得发腻。此时消夏的地方就是水边。上班族下班后,驱车到水边就着清茶小坐,海阔天空闲聊之余,再来开怀畅饮,冰镇夜啤酒和各样美食,早已驱散了暑热,驱散了疲惫。
而最好的去处,是远离城市的乡下,择一处河湾环绕、林盘掩映的人家,一壶清茶,两本闲书,几笼野花点缀其间,远离尘世喧嚣,没有案牍劳形,尽情放飞心绪、放空自己,安享一份宁静与安逸。或者干脆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想,把自己融入一江好水,随一尾鱼游嬉碧波,或像一片落叶,随波逐浪,不追问何所而来,亦不追溯何所而去,无忧无忧、无悔无惧。心游天地,物我两忘,不管你是庄周的那条鱼,逍遥自在、自得其乐,还是像苏东坡冯虚御风、羽化登仙,无数人渴求终生,却始终无法修到那种境界。
而郫都的水,最妙的还不在于此。秋冬之际,水落石出,寒波澹澹,相较平日,更显得清癯淡雅,平添了从容雅致、清高淡泊的意韵。总让人记起曹子建的佳句,“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伫立河畔,晨雾弥漫河道,风声萧涩寒意微凛,吹动浓雾在水面上飘飘荡荡,岸边竹木忽隐忽现,一管笛音、几点人声,从水雾中传出,蕴涵着无限想象,恍若人间仙境。一如人生本真,只有经历了四季轮回,历尽人间沧桑,才能返璞归真,明心见性,心无所挂。
见惯了郫都的水,就明了人生的真谛。老子笔下的水,处下不争,波澜不兴,似乎多了一分冷漠与暮气。看淡得失,放空自己,不是谁都能够做到。而郫都大地上流淌的水流,却更多了人间烟火气息,微波轻漾,静水深流,就像鸭子凫水,水上不急不躁,水下使劲划水,更符合郫都人的生存哲学和人生智慧。不管经历多少起伏跌宕,总能够在潮起潮落中保持一份笃定和淡泊,总能够在风雨变幻中坚守人之所以为人的固执与本真。所谓是非成败、爱恨情仇,不过水光波影间一缕云烟、连波叠浪中一叶飘苇。沧海桑田间,一切终将归于平淡。一江清流的浸泡和温养,养成了天府成都人乐观、包容、冲淡、友善的真性情,成就了这座城市大气和谐、知快守慢的独特人文性格。
时光如流过郫都润泽天府的那一泓好水,从远方奔腾而来,又向远方流淌而去。仿佛改变了很多,又仿佛什么都没有改变,不急不缓、不紧不慢地向前流淌,流向未知的远方看不见的未来,给这座城市带来了许多,也带走了许多。
滋味郫都
郫都的滋味醇香绵长,如同她数千年岁月的发酵,丰满醇厚、芳香四溢。
最早嗅到郫都滋味,是早年从书页上晓得了“郫县豆瓣”。已经记不得是么书名,但当时味蕾的幻觉与涎水奔涌的情景,至今依然记忆清晰。
其实,当时对郫县豆瓣的所有想象,都只是源于母亲年年制作豆瓣的经历,但尚不知母亲所做的豆瓣是与咸菜相似用于佐餐,弥补山乡人家菜蔬短缺,让一家人餐桌上在缺油少盐的季节依然能够多一点滋味,清贫艰难的日子里多一些美味的感受和生活的知足。而郫县豆瓣虽然做法相近,但主要用以烹调,是地道川菜不可或缺的调味品。
一个是生存的技能,一个是生活的调味,两者有着相似的基本工艺,却有着不同的境遇,一如人生而不同的命运。制作郫县豆瓣的某位女人虽然少不了操持家务的角色分工,但天府之国的丰饶无需她更多操劳,她的主要责任是丰富餐桌之上的滋味。而生活在贫困大山一辈子没有离开大山的母亲,为了一家人的生存就已经竭尽全力无暇它顾,识文断字、精于刺绣的技艺只有消磨在穷蹙日子中。
从小的山乡贫困岁月,早已定格或局限着我对食物的想象,我对食物的定位一直就是吃饱而已,用以抗拒饥饿,对食物的色香味型没有多少概念,记忆中母亲做的饭菜就是最香的,虽然母亲也使用花椒、海椒、葱姜蒜和三萘、八角等,有自家种的,也有山上野生的,有的我至今都不知是什么植物。但我从不认为那些佐料有多重要,也不认为这对于烹饪食物是必须的。
直到出身社会多年,有机会游历东南西北各地,接触到各地迥然不同的食物,了解不同的烹饪方法之后,才对烹饪一道有了更多了解,也才对郫县豆瓣有了新的认识。
还是从书中得知蜀人自古“尚滋味、好辛香”,方觉得古往今来烹饪技法,实在是一种博大精深的智慧。大道至简,其间蕴涵着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相处之道,各种菜品无不带着极强的地域特点,识菜知人,识得一个地方最典型的菜品,就能懂得这方水土气候,懂得这方人大致的性格特点,这毋庸我在此赘述。
郫都人似乎天生就懂得生活的智慧,对于烹饪之道也自然与众不同。郫县豆瓣使用的花椒、海椒等,无不辛辣燥烈,但郫都人不急不火,以时间来慢慢熬炼,直到将蚕豆、海椒等熬成一缸浓浓的酱香。时间拥有世间最伟大的力量,只有它可以改变一切。日晒夜露间,让所有的辛辣燥烈在阳光雨露中调和,变得平和冲淡,却更加香浓醇厚;三翻九露中,吸纳水土精华、四季物候、天地灵气,融入到每一缕酱香之中,滋味格外丰满圆润、回味悠远绵长。
在巴蜀大地数千年饮食文化中,郫县豆瓣真正改变并固化了川菜烹饪方法,让各种佐料与主食材完美相融,时间不过三百多年。而川菜一改粗糙,变得艺术与清新并“定型”,也不过源于江南文人儒厨的交流,时间不过几十年而已。但在这几百年间,郫县豆瓣却始终是川菜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主角,被人称为“川菜之*”,还是名副其实的,并迅速让川菜扩展至大江南北,走出国门漂洋过海,也吸引了全球各地发美食发烧友、好吃嘴到天府之国大快朵颐,一饱腹欲。
郫都是中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并得到了原国家旅游局的授牌,不仅得益于改革开放思想的引导,更得益于隐藏在郫都乡间的美食诱惑,至于其他理由,则过于牵强附会。滚滚的时代大潮下,郫县豆瓣工业化生产已经无法阻挡。但一些人拒绝工业化大生产,还在坚守这郫县豆瓣最传统的做法,只是这种人越来越少了。*府一边不遗余力地推进工业化生产,一边又在做着保护传统技艺、培养非遗传承人,似乎充满了矛盾与荒诞。但我们知道,这并非郫都的的问题,是这个时代和社会共同问题。其利弊得失、功过是非,还是只有交由时间来裁判吧。
人们都说郫都最得大自然宠爱,是这里得天独厚的水土气候,才诞生了郫县豆瓣的特殊滋味,这是世间独一无二的味道。多少人曾经费尽心思,企图复制郫县豆瓣,却始终无法复制出郫都的味道。我一直思索,这也许还跟郫都地方习性和人的性格有关,但究竟是谁成就了谁,似乎不是一个简单判断就能定下的结论,也许这是命中注定的相遇,冥冥之中最好的安排。
郫都人和大多数川人一样,都喜欢味道浓烈、滋味醇厚的川菜,却又常常和清淡菜肴搭配,开水白菜、水煮蔬菜等都是常见菜,不仅最大限度保留了食材的本味,而且简简单单,营养健康。很多从外地来郫都的人,一开始都不习惯这种吃法,但时间久了就自然改变,甚至习惯这种简单健康的烹饪。
这也许最能代表郫都人性格中的两端,平日里都沉迷于自己的小日子而怡然自得,慵懒而自足,关键时候又极具爆发力,深明大义。让我尤为感喟的是,地方史料记载,抗战期间,一个年轻文弱书生在课堂上为国事洒泪,师生嚎啕不止,继而振臂一呼,几百学子便无怨无悔地走向血与火的战场,很多人都埋骨他乡。
这种根植于血脉最深处之中的气质,不管经历多少苦难曲折,依旧傲然屹立于世,这就是郫都大地最醇厚最迷人的滋味,也是民族最坚强最可贵的品质。
书香郫都
每一个城市都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有人叫做城市精神,但其实并不完全贴切,城市精神重在价值判断与选择,而城市气质更多是一种理念与人文积淀。
“择一城终老,携一人白首”,合适的时候遇到情投意合的人生伴侣,或者爱上一座托付终生生死相依的城市,都是一种难得缘分,绝非一件简单的事。一方水土一方人,不同地方孕育不同文化,养成不同地理气质,这就是人文地理,或者是一种地域文化。方知为何江南水乡多文人才子,燕赵之地多慷慨悲歌之士,内陆深处多耿率保守之气,沿海之地多开放开明之风。
年轻人走出校园步入社会,择业就意味着选择今后工作生活的城市,选择往后余生的生活方式,意味着大多数人将*上自己的身家幸福为之奋斗终生。谈恋爱处朋友重感情,选择城市则更理性,你得了解她的历史与现在,判断她的未来,丝毫不能侥幸。很多人涌向帝都,却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离梦想相去甚远,只得黯然离去。有人到魔都奋斗一辈子,却发现自己还是那个无法融入其中的“乡下人”。
郫都有一种自然天成的气象,从骨子里透出一种高逸典雅的贵气,从毛发肌肤间散发出丽质天生的精致气韵,文脉深厚,书卷气极浓,却又烟火气弥漫,包容异国他乡的人,包容不同的生活方式。
郫都是古蜀人最早建都之地,一定有其复杂缘由,自然、生态、河流,还有这片土地上的人文气息与独特气质。虽然三千多年过去了,古蜀故都遗存大多已经湮没在历史长河,但这种人文积淀却渗透在这片沃土之上,流淌在涓涓细流之中,滋润这片土地,养育这方生民。
郫都的丰腴富饶和典雅气质,折服了众多的诗文大家。当大唐诗歌“双子星座”李白、杜甫先后游历郫都,均立时被郫都的气韵所折服,陶醉其间的美食美景、人文底蕴,留下了为数不少的诗篇。性格历来沉郁偏执的杜甫,似乎也在此放开了,携友踏青,酩酊大醉,留下醉卧樱桃村的美谈。
差不多年后,另一位蜀地文宗苏轼,也在此盘桓过一段时间,对扬雄、张俞等前代名人多有臧否。彼时,苏轼虽然年轻,却已经显示出过人才华,其鲜明的性格也显露峥嵘。
又几十年后,另一位诗人陆游也来到郫都,更是将诗人豪迈奔放的性格展露无遗,不惜典衣买酒,在梅花树下烂醉如泥。离开蜀地回到江南多年,依然对这里的郫筒酒*牵梦萦,对蜀地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念念不忘。
郫都这方土地折服了这些名家巨擘,他们折服了我们。但最令我仰慕的,还是扬雄、严君平那些人,那些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