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参字子舆,山东南武城人,他是太子巫的第五派孙。曾参与他的父亲曾点都是孔子的得意门生。曾子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相传《大学》是他的著作,他又是一个著名的孝子。因为孔子是至圣先师,被历代君王所一再追封,修建孔庙祭祀。
曾子被唐高宗赠为太子少保,配享孔庙,以昭优隆。元文宗皇帝加封曾子为郕国(今山东宁阳东北)宗圣公,又因曾参是孝子,为明成祖文皇帝所推崇,并御制孝父母一首:“人家养子甚艰辛,养子方知父母恩;若使爱亲如爱子,世间人子尽曾参。”以后历代便以曾参“宗圣”配享孔庙。
天下曾氏便都以曾子为第一派始祖编修族谱,以山东南武城为发源地,故冠以“武城”曾氏族谱。依照《姓氏考略》之记载,曾氏有鲁国、庐陵两旺;鲁国即山东,是曾姓发祥地,当然为一旺;庐陵(今江西吉安)的一旺是曾子后裔避王莽之乱渡江居此,故始于东汉之际。
目前,无论是国内的曾姓还是港、澳、台地区和海外的曾氏后裔,他们的先祖大多来自古代的鲁国或庐陵。
本人珍藏《武城曾氏族谱》是这样记载的:“曾氏去邑为氏,武城之族,盛于山东西汉之末不仕新莽,举族南迁,居于豫章庐陵之吉阳县,由吉阳迁居永丰县龙潭,由龙潭迁居水兰溪。”
曾子七十四派孙是入川始祖曾宪让(字克让),就是鲁国一旺之后裔。清康熙中叶从广东惠州府长乐迁至金堂。光绪《金堂县乡土志·氏族》中记载:“金堂曾氏,人丁最众,均系宗圣公后裔。康熙时自闽、粤、陕、楚诸省迁来,而粤省籍尤多,治城内建有曾氏宗祠五所,其子孙之登科出仕者颇不乏人”。可见曾宪让(字克让)为清康熙时闽、粤、陕、楚诸省曾氏迁居金堂定居的一支。曾氏为金堂的大姓之一。
金堂曾姓凡以曾子为开派始祖者,称《武城曾氏》。清康熙时的《南武城重修族谱》和民国17年重修的《武城曾氏重修族谱》即《敕封宗圣族谱》,都详细排列了以曾子为第一派始祖迁来四川的两支后裔的姓名、配偶、子嗣、任职、迁徙、葬地等。
根据这套《族谱》记载,至七十九派中,封公的一人,封侯的三人,拜相的四人,大司马一人,州郡刺史、太守以上的九人。曾子的十五派孙关内侯曾据,耻事王莽,于西汉末年庚午(公元10年)11月11日挈族渡江徙居庐陵之吉阳乡(今江西永丰),五十五派孙曾淙礼再徙吉水拖螺岗。五十七派孙曾志诚,元时自吉水拖螺岗徙广东惠州长乐县(今广东五华)。在这里,曾子的七十一派孙曾纪荃得五子:广启、广翼、广省、广育、广习。
广育生昭梓。昭梓生子五:宪温、宪良、宪恭、宪俭、宪让。宪良(字克良)徙四川成都府金堂县城内槐树街;宪让(字克让)清康熙中叶从广东惠州府长乐徙金堂县南十里许广济桥(今青白江区姚渡镇光明村)。
曾子七十四派孙。宪柔(字克柔)三个儿子:群朗、出朗、升朗。群朗、升朗兄弟二人于前清雍正丙午年(即雍正四年,公元年)由粤来蜀;出朗则于乾隆丙辰年(即乾隆二年,公元年)来蜀。均徙四川金堂姚家渡(今青白江姚渡镇),群朗定居墨鲫塘;出朗定居三岔埝;升朗定居雷鸣埝。
曾姓在金堂是一望族。现在主要分布于青白江区所辖(原金堂所辖)的姚渡镇、日新镇、龙王镇、福洪乡、合兴镇、绣水乡、城厢镇、清泉镇(原太平乡)等地,以及金堂的赵镇、三溪镇、官仓镇、三星镇、金龙镇、淮口镇、五凤镇、栖贤乡、又新镇等地。
截今,曾参后裔进川的各支系到金堂县繁衍的子孙,现分布在成都、新都、都江堰、双流、彭州、广汉、龙泉驿、什邡、简阳、德阳、绵阳等地的也不少。
前述两支曾姓取名的班次,是清代康熙二十三年(公元年)仲春,御驾幸东鲁,趋谒圣庙进香毕,饮赐圣贤礼、颜、曾、孟四家后裔排行十五字:“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道光元年(公元年)复加十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钦定孔家六十一派孙用“宏”字排,颜、曾、孟三家六十三派孙用“宏”字排行,此外不准用。
曾子七十三派孙昭祥的后裔进川后,遵训使用钦赐排行。目前,有的房支“扬”字辈都有子孙了。因此,七十一派孙纪(汝)祥、纪(汝)可、纪(汝)爝三大房和七十五派孙群朗、出朗、升朗三大房后裔,经商议,续排了取名班次:“义文焕锦绣,永锡世代勋,建道进安定,志修启后程,经常思祖训,荣耀万年兴。”七十三派孙昭梓的后裔宪让进居四川后,又将“宪”字改为“克”字,新定的取名班次为“克朗廷秀家永昌,儒修启绪选贤良,治平作用承先代,云集科名世泽长”。
现有《武城曾氏重修族谱》记载的七十一派孙曾纪荃进川两支后裔,无论是沿用钦赐排行的,还是新定取名班次的,都能准确地以不同的字相对应。如“佑”、“修”都是八十二派,“钦”、“启”都是八十三派,承上启下以此推排,相互的称呼与各自的辈份相符。
再一种情况是:现用钦赐排行的“祥”、“令”字辈的还有比较多的支系(主要分布在赵镇、三星、栖贤的几个村),甚至还有用“宪”字辈取名的,这些支稍顷的隶属,应以其《族谱》为据而定之。但曾无二姓,渊源无讹。
金堂曾姓进川的各支系始祖,都讲究建“祠堂”、建“寨子”、建“庙子”,譬如:群朗、出朗、升朗就是金邑“三省祠”三大房的始祖(“三省”为曾子名言,即: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前,每年春分节这一天,金堂曾姓除在就近的“三省祠”聚会,进行“省身念祖”外,长者还要到成都纱帽街“三省祠”进行“省身念祖”活动。在金堂比较出名的“曾家庙”有栖贤和五凤两处。
金堂驰名“曾家寨”是曾子七十七派孙曾秀清创业在姚渡和绣水乡,经几代人陆续修建完善的规模宏大、布局合理、筑工精致建筑群,客家庄园——老寨子、新寨子、上新寨和绣水寨。
抗日战争时期,山西太谷铭贤学校,由晋豫陕辗转入川来到后方苦无校址。经曾氏族人商议动员,于年曾氏腾出现姚渡的三个寨子给山西铭贤学校办小学、初中、高中。铭贤学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在“学以事人”校训精神的熏陶下,为祖国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建设人才。经初步统计,海内外校友共人:其中四川人,山西人,北京人,美洲(美国、加拿大、巴西)76人,上海59人,东北35人,台湾、香港16人,内蒙9人,其它26人。他们在祖国各条战线上所起的作用,做出的贡献是无法估量的。另外,在栖贤乡也有一处“曾家寨子”。
金堂曾姓都是客家人。在习俗上,讲客家话、行客家礼、务客家事,噩梦同姓联姻。在道德风尚上,吃苦耐劳,勤快俭省;仁义好客,孝敬双亲;敬业奉献,开拓创新;团结互助,爱国爱家;学文习武,不懈奋进。
金堂曾姓与海外和港、澳、台地区的曾姓人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联系在改革开放后就愈加密切了。每年回乡寻根、上坟祭衫的人数不断增多,寄钱、寄物品、投资兴办公益事业等为数不少。他们以此虔诚表达怀念故土和不忘三江《武城曾氏》的赤子之心。
金堂的曾姓人,无论身居何处,从事什么职业,凡遵祖训并继续和发扬了祖宗美德风尚的,都不愧是《武城曾氏》的优秀子孙。
孔圣传承遗尽世,曾参望族不乏人。
曾参文化流千古,儒家经典有后昆。
曾子82派孙曾国枢(字育修,金堂县医药局退休干部)
年12月
敬告微友:
一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