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4/10/29 14:32:00
文|漩涡自年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东进”以来,成都这座城市的发展正出现“划时代”的变化。通常来讲,每一次城市发展战略的制定都是一次来自未来城市的探索,而城市发展重心的导向也与我们的财富息息相关。回溯二十年前随着成都向南发展的号角下,高新区、天府新区应运而生,一路南下是过去成都发展的主要轨迹,城南也造就了一大批成都财富。而今天,成都正进行一场:“东富”运动。成都没有选择西部、北部,“而是向东,跨越龙泉山”,再造一座新成都,一座远离成都传统主城区近40公里,国土开发强度不足25%,产业、城镇基础等基本都处于空白的地区,成都为何选择这里?有人经常问,“成都到处造新城,南边还没弄好就东进,成都在无边际的“摊大饼”?事实给了成都东进最好的回应:年12月3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成都东进部署的报道”「成都高起点谋划千年新变」,文中成都表示:「成都除了东进别无选择」。过去,我们也写了几篇“成都为何东进的题材”,但都没有系统性地阐述成都东进,今天我们站在决策者的角度上,来深入思考这场东进的前因后果和带来的影响,探索成都东进的奥秘。「成都除了东进别无选择」“成都除了东进,别无选择!”,是成都决策班子的共识,这句话既表达了成都的无奈,也深刻有力地阐述了未来成都向东的力度和决心。成都为何除了东进别无选择?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为何成都钟情东面?TOP1|现实资源所迫过去二十多年里成都向南,“抛开南边”不算,西、北两大方向也有望不尽的空间供成都发展,且西、北面的经济发展、交通等多个要素要远远强于东面。那为何不是西进、北进?事实上,回望成都几千年发展,我们会发现成都的主要活动方向一直以西、北部为主,这主要受限于,先秦李冰父子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解决了成都水涝之灾后,西部和北部受水的灌溉成为沃土。水作为生命之源,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也奠定了成都自古向西、向北的格局。受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影响,成都北部和西部被整个都江堰水利工程覆盖着,这里便是天府之国的根基,这里是四川的大粮仓、成都生态之根、这里承载着全市近万人口的生活生产用水。(1)基于现实资源所迫,成都很难向西部和北部无休止的“造城”这不符合城市发展的基本逻辑。保护耕地是社会共识,而成都主要耕地多源自西部和北部。城市发展需要土地,城市建设用地与保护耕地的矛盾如何解决?这几乎是一个无解的问题,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我国是人口大国,四川又是人口大省,粮食安全事关全省大事,理应放在首位。几十年前,四川是全国第一大粮食产地,其中成都的粮食产量常年位居全省前列,然而今天四川不仅不是粮食第一大产地,成都也退居全省粮食产量的边缘位,并已成“粮食输入型城市”。(2)这已不得不让人警惕起来。TOP2|区域发展之变我们都知道经济活动不是孤立的存在,城市也不是封闭的个体。城市发展和经济活动是一样的,城市与周围的城市有着密切的交流,这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城市要和周边城市产生交流,促进经济发展,最终形成城市一体化、组成都市圈、城市群,共同发展。这是做大做强城市的唯一途径。而成都向西则没有拓展的空间,向北能够串联成德绵经济带,这条经济带的价值和潜力自不言而喻,过去四川也曾有意打造过成德绵经济带。但成德绵、成绵乐这条线,从地理空间上看是成都能够牢牢掌控的区域,四川21个地市常住人口高达余万,成都岂能只看眼前?年川渝分治,这场分家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四川有近一半的资源要拱手让给重庆。因为环重庆四川地市不可谓不少,达州、泸州等与重庆的空间距离不可被忽略,空间距离直接决定了“城市跟着谁”。从地理空间来看,成都不是省内的“几何中心”甚至还有一点偏,“成都对川东北和川南地区只能心有余而力不足”。好在决策者提前看到了这一点,在天府新区落地的关键时,四川选择了南部方案,从而川南等地区能够进一步纳入成都辐射圈内,最大限度的阻止了资源外流。随着成都向南到达临界点,基于成都发展格局和全省利益出发,成都需要跨越龙泉山脉。跨越龙泉山直接带来的影响就是,进一步覆盖川南、川东北,增强成都向心力,进一步巩固成都作为四川省会的作用和影响力,将全省超8千万的人口“留住”。TOP3|抢抓国家机遇年1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发展,多个政策助力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发展。成都向东、重庆向西相向而行,已是国家层面的发展大事。成渝双城经济圈作为国家战略的重中之重,即有机遇又面临着挑战,成都向东抢抓国家机遇,顺应国家战略布局,乘势而上大有可为!TOP4|冰冻三尺并非一日之寒我国现代城市发展起步较晚,尤其是成都这座内陆城市的城镇规模是近几十年才奠定的。解放后,成都被定位为“重点工业城市”后,成都的发展一直侧重于东部,然而改革开放等多种因素,东郊工厂陷入困境。自90年代成都城市空间拓展向东出现了大幅度萎缩,与此同时成都向西、向北发展的势头开始提速。而后,那恰恰是我国城镇化和城市拓展速度最快的时期。这直接造成了,当前成都西部和北部的人口较为聚集、城镇规模较大等问题。基于城市发展格局,成都年提出:“按照保护良田和保护中心城环境的原则,都市区的重点发展方向是南部的城市下风、下游地区,以及东部的丘陵、台地地区。”年6月,相关部门批复成都发展规划中也明确指出:“要优化中心城区的产业结构和用地布局,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中心城北部和西部的开发,引导成都向东部、南部发展”向南和向东布局由来已久,迈入21世纪初,成都全面开始向东、南部发展,年3月成都公布了向南和向东发展的规划。并将东、南同时列为“成都城市副中心”向东设立“东部城市新区,范围以外环路以内中心城区以东区域,面积约76平方公里”主要以:生活居住、旅游休闲、教育科研等功能为主的生态城市新区。成都向南主要发展行政办公、科技商务、商贸金融等高端产业。这也奠定了今天国际城南的形象和基础。但受限于成都财力等多个因素,加之当时成都五城区的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因此这一阶段只有南下成功了,东部则相对没有那么成功,十陵、洪河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还是城乡结合部。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成都向东、向南发展并不是一时之热,而是凝聚几代成都规划的心血,是天府成都在新时代的最优选。TOP5|解决大城市病城市要发展那必定要膨胀,随着城市人口的激增,城市资源紧张等问题也会越来越尖锐化。成都是典型的“圈层固化”城市,据预测到年,成都常住人口将达万,如果继续放任成都在成都平原生长,不打破圈层固化,那势必会加剧城市和资源环境的矛盾,大城市病会让成都丧失活力,失去城市灵魂。事实上,国内外大城市都面临着大城市病的问题,北京通过打造通州副中心、天津通过“双城双港、相向拓展”,来有力的解决大城市病的问题。“成都东进,也是在解决大城市病”,不过成都东进的格局更大,参考上述TOP2-4论点。东进下的成都,正逐渐演变为“组团式发展”格局,城市人口分流、龙泉山森林城市公园等措施,正让成都走得更远,走得更健康。天府成都,正迎来几千年生命当中最浓重的一刻。综上所述,我们会发现成都决策者用“成都除了东进,别无选择”并不是夸张,这是基于成都现实发展和犬牙交错的环境下的唯一选择。东进带来的成都之变TOP1|成都城市发展史之巨成都东进战略,比以往成都任何一次城市战略带来的影响都大。从城市格局、城市影响、城市发展、城市空间等要素来看,东进是成都城市发展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棋。成都自建城余年以来,城址几乎没有大的变迁。从古至今,成都的经济、生产活动也基本围绕着成都平原。一直到东进以前,成都的城市空间格局是“两山夹一城”龙门山和龙泉山遥相呼应,两座山脉从西到东横向的限制了成都的生产生活,古农耕社会,生产力有限要想打破这一格局十分困难,且受限于人口等实际发展需求,成都也没有必要打破龙泉山,但今天站位成都发展实际需求和省内发展需求及国家战略需求,成都下至市上升国都对东进有着强烈的需求,这在成都发展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事。TOP2|规模巨大成都东进总范围平方公里,覆盖成都3区县、1经济区:龙泉驿区、简阳市、金堂县、东部新区。共打造5座新城:空港新城、东安新城、简州新城、淮州新城、简阳新城。未来这里将是成都人口、产业等要素的主要聚集地,从发展来看,这几乎是从头来过,再造一座新成都。规模如此之大,纵览世界城市建设史上这也是一副美妙绝伦的画卷,而成都这一举动也必将在城市建设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TOP3|成都最后一次大布局随着我国社会生育率的降低,“少子化”、“老龄化”等问题正不断突出,人口红利的萎缩,也正让我们意识到“城市没有那么多人来填了”。但当前人口流向大城市的趋势依旧不减,这意味着成都这类顶层设计的超级城市,仍是全国人口流入的主选地。据成都《年-年规划》成都预测到年常住人口将达万,然而据年成都统计公报,成都常住人口已达.1万人,比预测足足多出.1万人,我国和我省人力资源丰富,按照大城市和都市圈主要人口承载的趋势,我们预测到年,成都人口规划或将达到万左右,此后成都人口流入或将达峰后降低。这意味着,未来没有那么多人供成都来“造城”,未来城市不会像今天这样高速发展,日新月新,所以东进这场城市发展导向是成都可预见的“最后一次大造城”。你觉得成都东进是好是坏?私信回复(成都)获取更多成都发展资讯,不错过每一个成都风口~(见证成都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