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堂县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湘源文选名山34君山道教第一福地
TUhjnbcbe - 2024/7/30 17:33:00

君山──道教“第一福地”浅探

历代文献对于君山在道教中福地的排名,记载各不相同。明代隆庆《岳州府志·职方考》称:“《道书》云十五福地。”清代道光《洞庭湖志·山·巴陵县》称:“《道书》云十二福地。”清光绪《巴陵县志·舆地志·山水》称:“君山在县西三十里,一名湘山,亦称洞庭山,《道书》以为十一福地。(杜光庭《福地洞天记》)”另外,徐灵府编辑的《天台山记及其四种》所辑《名山福地洞天记》,又将君山排在第九位,其云:“君山在洞庭湖中。”而清初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所撰《读史方舆纪要·岳州》却说:“《道书》以君山为第一福地。”

以上记叙,皆称源于《道书》。似乎说明一个问题:历代道家对福地洞天的排名,可能是根据情况的变化而有所变更的。因此,才有顾祖禹“《道书》以君山为第一福地”之说。君山为何会被道教誉为第一福地?笔者试作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陈湘源岳阳历史文化研究文选书影

君山道教福地的坚实基础

“福地洞天”之语出自道教,意为神道居住的风景优美的名山胜地,皆“上帝命真人治之,其间多得道之所”,由神仙、真人主宰。杜光庭《福地洞天记》云:“君山在洞庭青草湖中,属地仙侯生所治。”“侯生”传为先秦时的高人,是一个知名度不太高的神仙,故杜光庭将君山排在第十一位。但是,君山毕竟自古便是名山胜地,且道教文化本来就积淀深厚。仅凭笔者的学力所及,至少能举出七点。

一、我国早期经典著作即有关于君山的神话传说记载。《山海经·中山经第五》载:“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是在九江之间,出入必以飘风暴雨。”“帝”和“二女”,都是后来道家供奉的神仙。“洞庭山”即君山,是君山最早的称谓,本意就是神仙的洞府。

二妃墓出土金龙

二、屈原为湘山湘水神作祭歌。君山到战国晚期名湘山,是因为此山处于湘江水边得名。自此湖山分称,“洞庭”成为湖的专用名称。屈原活动于湖湘十余年,写下了著名的《湘君》《湘夫人》等诗篇。屈原的《九歌》就是祭奠神灵的乐歌,这些神主都是后来道教所信奉的神仙。

三、君山最迟在战国晚期就建有湘山祠。《史记·始皇本纪》载:秦始皇二十八年(前)“渡淮水,之衡山、南郡。浮江,至湘山祠,逢大风,几不得渡。上问博士曰:‘湘君何神?’博士对曰:‘闻之,尧女,舜之妻,而葬此。’于是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皆伐湘山树,赭其山”。这则史料,既证实了屈原所咏“湘君”是湘山湘水的神主,也说明“湘山祠”是历史文献记载的江南最早古祠,亦可谓道教最早的祠庙。因此今日湘妃祠联的横披称“江南第一祠”。

君山湘妃祠

四、君山是我国最早的五大名山之一。《史记·封禅书》载:“自殽以东,名山五,有大川祠二。曰太室,嵩高也。恒山、泰山、會稽、湘山。”故而《湖湘文化通论》论道:“司马迁《史记》载黄帝南巡之事提及君山(即黄帝南巡“登熊、湘”,“湘”就是湘山),当居中原入湘的要冲,这时(秦朝)已是名满天下的风物名胜。”又说“到了秦朝,湘山与嵩山、恒山、泰山、会稽山并列为殽山以东五大名山之一”。

五、道教主神之一王母娘娘的近侍金童玉女中的玉女,原来就居住在君山。君山现有景点“玉女梳妆台”即其遗迹。梳妆台由三块天然巨石组成,镜、台、绣墩俱备。前秦王嘉《拾遗记》载:“洞庭之山,浮于水上,其上有金堂数百间,玉女居之,四时闻金石丝竹之音,彻于山顶。”梳妆台相传就是玉女用过的器物,后来玉女得道登仙成了王母娘娘的侍女,梳妆台便石化归真了。

六、君山有与黄帝轩辕氏相关的遗迹铸鼎台、飞升亭。庄子《天运篇》云:“(黄)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老庄哲学历来奉为道教的经典。另外君山还有与道教相关的祖师庙、洞庭庙、酒香山、酒香亭、钓鱼台、烟波亭等等。

钓鱼台

七、至关重要的是,不仅吕洞宾是在君山得道成仙的,而且岳阳留存的吕仙诗词、文献记载、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历史遗迹特别丰富。因此,年出版的《辞海·吕洞宾》条目也称:“吕洞宾的神话传说,大概最早起源于北宋岳州一带。”

吕洞宾与岳阳的深厚渊源

吕洞宾与岳州古城和君山有着十分深厚的渊源。这从他在岳阳留下的诗词,以及宋人笔记、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历史遗迹,可以窥见端倪。

君山朗吟亭

首先是吕洞宾所遗明确写于岳阳的诗词有8首。《绝句》三首:“独自行来独自坐,无限世人不识我。唯有城南老树精,分明知道神仙过。”“朝游北越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三醉(一作入)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仙籍斑斑有姓名,蓬莱仙客吕先生。凡夫肉眼知多少,不及城南老树精。”《洞庭湖君山颂》:“午夜君山玩月回,西邻小圃碧莲开。天香风露苍华冷,云在青霄鹤未来。”《君山》:“洞庭无云水光碧,君山仙宮起吹笛。呼龙耕烟种玉禾,唤鹤开门款归客。坛上松风黄雪积,门前芝草长一尺。白石烂煮砂粒红,青精炊久炉烟墨。日高垂帘诵黄庭,燕垒香泥落空壁。”《赠滕子京》:“华州回道人,来到岳阳城。别我归何处,秋空一剑横。”“真人行巴陵市,太守怒其不避,使案吏具其罪,真人曰:须酒醒耳。倾忽失之,但留诗曰”:“暂别蓬莱海上游,偶逢太守问根由。身居北斗星勺下,剑挂南宫月角头。道我醉来真个醉,不知愁是怎生愁。相逢何事不相识,却驾白云归去休。”词《沁园春》:“昨日南京,今朝天岳,倏焉忽焉。指洞庭为酒,渴时浩饮;君山作枕,醉后高眠。谈笑自如,往来无碍,半是疯狂半是仙。随身在,有一襟风月,两袖云烟。

人间放浪多年,又排办东华第二筵。把珊瑚砍倒,裁吾琪树;天河放浅,种我金莲。捶碎玉京,踢翻蓬岛,稽首虚皇玉案前。无难事,信功成八百,行蒲三千。”这些诗词虽然写得潇洒飘逸,仙气十足,但也充分的地表现了吕仙在岳阳君山的活动情况。

岳阳吕仙观

文献记载吕洞宾在岳阳的传说,仅清光绪《巴陵县志·杂识》就载有宋人笔记九则。北宋邵博《闻见后录》载:“唐吕仙人,故家岳阳,今其地名仙人村,吕姓尚多。”说吕洞宾是岳阳人。张舜民《郴行录》载:“辛卯,登岳阳楼,上有吕先生留题云,‘朝游北越暮苍梧,……’今不见当时墨迹,但有石刻耳。”《南迁录》又云:“天庆观道人云,至道中有卖墨人,仪状雄伟,尝此游息。一日于扉上题诗二绝句而去。或云吕洞宾所书也,郡人争刳之以治病。今刳痕深寸余而墨迹不灭。”张舜民见过吕仙的墨迹与石刻。范致明《岳阳风土记》载:“白鹤老松,古木精也。李观守贺州,有道人陈某,自云岁。言及吕洞宾曰,近在南岳见之,吕云过岳阳,日憩城南古松阴,有人杪而下,”向吕翁求仙丹,使古松得以枯木逢春。记叙了吕仙亭的由来(详见后述“吕仙亭”)。《岳阳风土记》还记载了吕仙与滕子京的一段情缘。滕守岳州时,一日有持“回岩客”名帖者造访,滕见帖即悟出是吕翁改易姓名来访,马上设宴款待,暗命画工将其相貌描摩下来。第二天滕公往旅店寻访,吕翁却已留诗而别。正因为吕洞宾是岳阳人,上京赶考才经君山遇汉钟离度化他成仙。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载:“世传吕洞宾,唐进士也。诣京师应举,遇钟离翁于岳阳,授以仙诀,遂不复之京师。今岳阳飞吟亭,是其处也。近时有题绝句于亭上云:‘觅官千里赴神京,钟老相传盖便倾。未必无心唐事业,金丹一粒误先生。’余酷爱其诣趣,盖夫子告沮溺之意也。”升仙后,他常来往于岳阳卖墨施药,又曾与岳州知州弈棋国手王纶下过棋,累累获胜,王纶问其姓氏,吕仙叹息知州“不及城南老树精”而别。他醉卧州桥,拦了乔太守的轿,拘禁三天酒还未醒,待其醒时,却留诗飞去。南宋嘉定己巳(),钟仲山罢官舟次南津港,遇见两个青衣童子随一位黄襖老翁与他对目相视良久。第二天,钟仲山往吕仙亭拜礼,见神像和侍从正与昨日所见相同,仲山感悔不已。时人有词曰:“更似南津港,忽遇吕公船。”皆为宋代人记宋代事。

民间故事,最有趣味的要数《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本来在无垢道人的《八仙得道传》里,是写吕洞宾初入道时去往庐山学习剑法,途中与知圆和尚一同去收服私自下凡纠缠夏口镇王员外家小姐的二郎神的哮天犬。老方丈赐与其徒知圆一副宝画,并嘱咐凭此宝即可将犬驱逐,但不可伤害哮天犬的性命。可是在驱犬之时,知圆欲将犬卷入画中化为灰烬,嫁祸老和尚,以达到抢班夺权的目的。洞宾则遵嘱将画展开,放走哮天犬。谁知哮天犬不识好歹,回过头来反咬了吕洞宾一口。这便是俗语“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的来由。但在岳阳却另有说法。传说吕仙在洞庭湖边云游,遇见一个患了血吸虫病小财主,肚内腹水日见长大,声言“谁要治好了我的病,即以百两纹银相谢”。吕仙经此,见他病得可怜,便施药一剂,并叮嘱说:“三日之后再来看你。”小财主服药后肚内躁动轰鸣,连拉三日肚子,腹水全消,病情好转。这时,他的儿子来报信说:那个道长来了。小财主怕道长来找他要钱,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立即叫儿子到厨房将筲箕拿来扣在肚子上,然后将衣罩住用带子系牢,并吩咐儿子把屋里养的几条狗全放出来。吕翁一到,他便站在门口挺着肚子破口大骂:你这个牛鼻子骚道,在哪里弄了这些假药耍弄我,害得我吃了一肚子什么用也没有,还想来诈我的钱?伢崽呀,放狗!话音刚落,几条恶狗便凶猛地向吕翁扑去。吕翁避过,拂尘一扬,留下几句箴言:“吝啬老财迷,肚上扣筲箕。戏弄吕洞宾,放狗用心机。箕永不离肚,终生大肚皮。”然后扬长而去。自此,那筲箕便长在了小财主的肚皮上,怎么弄也弄不下来了。至今湖区仍称血吸虫病的大肚子为“筲箕肚”。

至于《吕洞宾吃酒画白鹤》《吕洞宾与北港茶》《吕洞宾助修岳阳楼》等十多个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和元代著名杂剧作家马致远的《吕洞宾三醉岳阳楼》、明代谷子敬《吕洞宾三度城南柳》、汤显祖《邯郸记·度世》,以及巴陵戏久演不衰的《白发转青》等人们耳熟能详的戏曲,都充分说明吕仙在岳阳的影响深刻,和他与岳阳的深厚渊源。

岳阳纪念吕洞宾的丰富遗迹

由于吕仙与岳阳的渊源深厚、影响深刻,故而岳阳纪念吕洞宾的遗迹颇多,仅城区与君山,就有吕仙亭、吕公洞、三醉亭、吕仙祠、朗吟亭、孚佑帝君祠。吕仙亭、吕公洞和朗吟亭皆建于宋;而孚佑帝君祠──岳阳楼,则自北宋即供奉吕仙神像。

孚佑帝君祠。清光绪汉阳铁厂盛宣怀赠送给岳阳楼的铁香炉,炉的腹部赫然铸有“孚佑帝君祠”五字。孚佑帝君祠在哪里?孚佑帝君祠就是岳阳楼。它源于北宋范致明《岳阳风土记》记载的一则传说:滕子京守岳州,一日,有持回岩客名帖者来访,子京见帖便悟出来者即吕仙,立即设宴款待,并密令画工绘制了吕仙的尊容。第二天,滕子京去客店回访,吕仙却留下“别我归何处?秋空一剑横”的诗,于头天晚上就走了。于是滕子京就将吕仙的画像供于岳阳楼内。北宋范致明见后感叹道:“岳阳楼传本状貌清俊,与俗本特异。”因为吕仙神像长期供奉在岳阳楼上,所以称岳阳楼为孚佑帝君祠。现在岳阳楼碑廊,还留存吕仙石刻画像三幅。清代府县志书所绘岳阳楼的正门上,都画有太极图,这些都说明岳阳楼是道教的胜地。

吕仙亭现名吕仙观,位于洞庭南路白鹤山,始建于北宋元祐元年()以前。关于吕仙观的来历,范致明《岳阳风土记》记叙了这样一个故事:宋人李观守贺州时,有个自称岁的陈道士造访,说近日在南岳见到了吕洞宾。吕翁告诉他,前晌过岳阳城南在松树下休息,忽见一个人从树上徐徐而下,向吕翁求仙丹。吕便给了一粒,并赠诗一首。陈道人只记得后面两句“唯有城南老树精,分明知道神仙过”。一年多后,李观调任岳州,特意到城南察访此事,果见枯朽的古松枝叶繁茂,便向白鹤寺僧人打听原委。寺中和尚在讲过前述故事后说,题在壁上的诗已被雨水毁坏,但原诗还记得:“独自行来独自坐,无限世人不识我。唯有城南老树精,分明知道神仙过。”李观深感奇异,便将此诗与吕仙的另一首《绝句》:“朝游北越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及亲历之事刻石立于岳阳楼前。不久,便有人在白鹤寺侧的古松树边建了过仙亭,又称过松亭,后名吕仙亭。

吕公洞,在原城南白鹤山。《巴陵县志》引述《宾退录》云:“宋萧德藻,闽人,绍兴二十一年()进士,《题吕公洞》云:“复此经过三十年,岩唯谷应故依然。城南赭树朽为土,檐前稚松青拂天。枕上功名秖扰扰,指端变化又元元。刀圭乞与起衰病,稽首秋空一剑仙。”诗中吐露,萧德藻初游吕公洞是30年前,时在北宋宣和年间。说明吕公洞由来已久。

三醉亭位于岳阳楼前北侧。清光绪《巴陵县志》载:三醉亭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年(),由巴陵知县熊懋奖倡建,初名望仙阁,即为纪念吕仙而建。但“未几阁圮”。因主楼上供奉了吕仙,故道光年间重建时更名斗姆阁,祭祀道教女神北斗众星之母“先天斗姆大圣之君”。咸丰中楼阁又颓坏,同治六年()重修时,考虑到吕仙在岳阳的影响,改用今名。三醉亭源于吕洞宾“三醉岳阳人不识”的绝句,和吕仙神像自宋元以来便供奉于岳阳楼内。年岳阳楼大修后,吕仙神像又供奉于亭内。

吕仙亭岳王宫

朗吟亭又名飞吟亭,位于君山龙腭山。朗吟亭缘何而修?一说北宋岳州知州李观于城南白鹤寺得吕翁诗二首,即刻巨碑立于岳阳楼,其云:“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他飞到哪里去了呢?飞到了洞庭福地君山,建亭处就是他驻足之地,亭名即源于吕翁此诗。因此,明代吏部尚书胡松以“擘窠书”写下“朗吟飞过处”勒石亭中。一说此地乃吕翁升仙处。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载:“吕洞宾,唐进士也,诣京师应举,遇钟离翁于岳阳,授以仙诀,遂不复京师,今岳阳飞吟亭是其处也。”建亭处乃其飞升之地,故名飞吟亭。世传吕仙乃陕西或山西人,他上京城赴考为何会跑到岳阳来呢?其实宋代就有人说吕仙是岳阳人。北宋河南人邵博《闻见后录》载:“唐吕仙人,故家岳阳,今其地名仙人村,吕姓尚多。艺祖初受禅,仙人自后苑中出,留语良久,解赭袍衣之,忽不见。今岳阳仙人像,羽服下著赭袍云。”年,笔者所见岳阳楼的吕仙神像即外穿羽服内衬红袍。自宋代以来,朗吟亭历代几经修葺,是君山始建年代较早,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道教古亭。故联云:“海内此亭古”。

朗吟亭下还有仙人洗足池,相传是吕仙濯足之处。《巴陵县志》载:“洗足池在君山朗吟亭下,有石池,相传为仙人洗足池,大如浴盆。”

由于吕仙在岳阳的影响巨大,年扩建岳阳楼影区,又在主楼北侧修建了吕公祠,祭奠吕洞宾。

结束语

关于吕洞宾,历代研究者皆认为史有其人,是中唐至北宋初的一位长寿道士。他曾两举进士不第,遂弃儒从道。其生卒年月,据元朝泰定元年()山西芮城县永乐镇永乐宫《重修纯阳万寿宫碑》载:“大唐德宗贞元十二年()四月十四日生。”《吕纯阳得道》称“唐贞元十四年()四月四日生”。《辞海》取后一种说法。从目前的资料看,岳阳记载吕洞宾的早期史料较多,故《辞海》云:“吕洞宾的神话传说,大概最早起源于北宋岳州一带。”唐末五代杜光庭(—)撰《福地洞天记》时,吕洞宾刚刚入道(他64岁才遇汉钟离得道),谈何影响。宋代以后,吕仙便成为道教全真教北五祖之一。特别是元朝皇帝晋封他为“纯阳演政警化孚佑帝君”,让他享有了与儒家“文宣王”孔夫子相等的地位,作为长期供奉吕仙神像的“孚佑帝君祠”岳阳楼,也盖上了帝王家专用的黄色琉璃瓦。与此同时,吕仙和观音、关帝又成为了佛道教中社会影响最大、人们礼拜最勤的三大神明之一,君山在道教福地中的地位自然迅速彪升。这些变化,自然影响到后来撰写《道书》的道教高人,当他们编排道教福地洞天排名时,考虑到吕洞宾在岳阳的影响,自然将君山排到了第一位。因此,才有了顾祖禹所引述的“《道书》以君山为第一福地”。

顾祖禹(—),字端五,又字复初,号景范。江苏无锡人。高祖顾大栋撰有《九边图说》,曾祖顾文耀、父亲顾柔谦,皆通晓舆地之学。祖禹生于江苏常熟,明亡随父隐居常熟虞山,长年授课于私塾,终生不仕,与宁都魏禧有深交。顺治十六年()始撰书,尽阅二十一史,“览城廓﹐按山川﹐稽道里﹐问关律”,康熙年间应徐干学之聘,参与《大清一统志》的编修,此期间利用工作之便,遍阅徐家藏书,为《读史方舆纪要》的修撰累积大量的资料。以数十年之功撰成《读史方舆纪要》,魏禧评此书为:“此数千百年来绝无仅有之书也。”顾氏治学严谨,又有几代舆地学的家传,所称《道书》我们虽然不得而知,但顾氏必有所据。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这就是君山被誉为“道教第一福地”的由来。

作者简介

陈湘沅,笔名陈湘源,文博副研究馆员,岳阳市政协第四届委员会委员、文史委员,湖南省戏剧家协会、考古学会会员,岳阳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岳阳市非遗专家库专家。年从艺,工生行兼三花。曾任岳阳巴陵戏剧团团长兼编导,创作、改编剧本40多个;导戏20多个;主笔撰写《湖南地方剧种志(三)·巴陵戏志》。年从事文物工作后,出版个人专著《岳阳说古》《千古名城岳阳解谜》《深度解读岳阳名胜古迹》《岳阳历史文化论争集》《解读岳阳楼》等11部。参与主编《岳阳历史文化丛书·千年名邑》等多部;参与编撰和审稿《湖湘文化大辞典》《湖南大辞典》《岳阳市志》等20多部;发表各类文章多篇,有多篇(部)作品获国家、省、市奖。

年12月18日星期日配图发

(个别图片来自网络,拍摄者若有异议,可与我联系删除)

1
查看完整版本: 湘源文选名山34君山道教第一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