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我们有时候非常好奇,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的历史,除了书籍的记载,考古发掘了很多文物遗迹,也见证了历史的发展。
不过比较幸运的是随着近代摄影技术的发展,我们得以看到历史上珍贵的写实照片(小编后期上色),即便它的历史也才一百来年,这些老照片对历史的呈现比书籍来的直接形象。所以今天我们从一组民国时期的老照片(当时在华的外国摄影师拍下的)中梳理一些当时手工业者的劳动形象,拍摄年代大都在年~年之间。
时光流逝,也才百年,我们看一看今天还有多少手工业继续着原来的生产方式,又或者有哪些演进变化,更或者有哪些手工业已经消逝。照片不语,历史无声,看见事实,感慨万千。
景泰蓝掐丝
这张照片的拍摄年代大致在年,这是北京的一处工艺作坊,工人正在进行景泰蓝掐丝,这属于精细活儿,没有很深厚的基本功,不一定能够做好。正所谓“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长期的磨练会才能积累下很好的功夫活儿。
磨刀
这是北京的一个磨刀场面,拍摄于年,磨刀石放置在一条木凳上,磨刀人挑着木凳走街串巷,有需要磨刀的时候,停下凳子,直接就可以干活了。这场面貌似北京现代偶尔还有,一句著名的吆喝“磨剪子咯锵菜刀”!
珠子切割
这个也是北京的某个珠子切割场景,拍摄于年,从这里可以看出有点切割机的雏形,只不过这个主要还是人力踩动,然后带起转动的切刀,然后进行珠子切割。现代多采用电动,从精准程度上已经有了极大的提升。
弹棉花
这是四川金堂县赵镇弹棉花的场景,拍摄于年,小时候还能见到这样的场景,弹棉花用的工具上有着长长的弦,然后使用木锤弹弦,还能发出清脆的声音,恰似一首质朴无华的音乐。
棉花就在弦的抖动中一点点被打散,变成毛绒绒状态,这样处理后的棉花便于用来制作其他棉花用品,比如棉被、棉服等等。
老锡匠工作场景
这是河北承德的一个老锡匠正在工作的场面,拍摄于年,通过把锡融化了,可以用来补瓷器伤口缝隙。画面中的老锡匠看起来年岁不小了,但是仍然在为生活儿劳碌着,他的工具箱里面装满了各种大大小小的工具。
糖炒板栗
这是北京街头炒栗子的场景,拍摄于年,这场面跟现代几乎差别不太大,现代的街头经常也有这种糖炒栗子的场景,但是也有很多机械化电锅翻炒栗子的场景。
制作挂面
这是北京街头制作挂面的场景,挂面越长越有代表意义,比如说寿面。这种长长的压制出来的面条晒干了就可以进入市场流通,这种工艺在现代的有些小作坊仍然可见踪影。
包馄炖
这是包馄炖的场景,这个和现代别无二致,无非是场地的变化,像这种场景是一种流动的摊点,走到哪里吆喝到哪里,有买馄炖的需求,可以现场进行制作,吃起来新鲜,简单灵活,方便快捷。
烤鸭
这是烤鸭的场景,这种手艺传承几百年,老字号的店铺很多,所以很多传统的工艺流程仍然在使用,使用桃木燃烧,挂炉烧烤,讲究火候,烤鸭好不好吃,火候占了重要的成份。
竹器店
这是篾匠正在编制各种篮子、筐子,可以看到店铺里摆满了竹制品,扁担、篮子、筐子等等各种用具随处可见,这也是一项凭手艺吃饭的工种,也需要心灵手巧。
雨具
这是制作雨具的过程,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油纸伞,工人在制作伞骨架,然后蒙上油纸,这样一把伞就成功了。从照片中可以看出店铺里已经挂满了很多伞具,都是手工制作的成果,所谓荒年饿不死手艺人,掌握一项手工技能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木具制作
这是木匠正在制作木具的过程,看起来像是制作一个木桶,这种小型的刨子能够很精细的刨掉木桶表面的木头,让木桶变得更加平滑自然。
打铁
这就是典型的打铁场景,用钳子夹住烧红的铁,然后你一锤我一锤的配合着,最终烙铁变成想要的铁器形状,实际过程中可能会火花四溅,也是有一定危险性。这门传统的手工艺在现代的小镇仍然还可以看到踪影。
打铁铺子
这是一个打铁铺子,年轻的铁匠赤膊上阵,露出健硕的肌肉,看得出他手艺精湛,他正在使用的木凳子已经显得有些沧桑,看起来应该是长时间使用造成的损坏。
磨铁
这是磨铁的场景,可以打磨出适当的造型,通过磨石不断的摩擦,然后对铁棒的表面进行抛光,看起来简单,但是要掌握好力度,也是一门精细活儿。
打磨铁器
这是在打磨铁器,包括给铁器上刻字,传统的工艺手段有着自己独到的技巧,虽然这些在现代看来都是很简单的方式,但是在科技进步比较缓慢的古代、近代,这些方式都是传承了几千年。
制丝
这是当时北京一处制丝制线的过程,照片中的老人穿着马褂,带着南瓜帽,正在聚精会神地劳作着,看起来年岁不小,但是老者精神状态不错,劳动的人最为光荣。从身旁的布置来看,他的生活应该比较艰苦,破旧的房屋,晾衣杆上晒着破旧布片,但是这些丝毫不影响他在辛勤的劳作。
雕像
这是一个正在制作雕像的过程,这也是中国的“米开朗琪罗”,他们正在给石膏雕像上彩,最终就形成了一件件完整的艺术品。这种制作过程需要耐心细致、精心虔诚,方能制作出比较完美的雕像作品,这些都是给予普罗大众供奉膜拜的。
制作锅具
这是一个制作锅具的过程,工人们正在把融化的金属浆倒进特制的模具中,然后等待冷却就形成了初步的锅的形状,然后再经过后续的制作工艺,最终面向市场。
裱糊匠
这是北京一处裱画的工作室,工人在劳作,看起来风轻云淡、轻车熟路,他手拿刷子,在底纸上来回刷着,旁边摆满了盆儿,在另一边的桌子上则是各种处理好的卷轴。
裱画
这是工人们裱画过程中,对已经裱过的画线进行晾干,看起来甚为壮观,但是殊不知他们手中正在处理的没准就是一幅价值连城的山水画,谁能知晓呢!很多落魄潦倒的画家都是生后成名的。
制作瓷器
这是制作瓷器的车间,工人们赤膊上阵,干起活来简单利索,有人制作模型,有人打磨抛光,成型的坯最终都会进入瓷窑烧制,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工艺后,会形成一件件看起来美观大方、耐实好用的瓷器用品。
关于瓷器,这个大概是中国最为有名的工艺品之一,从古至今,有太多关于中国瓷器的故事,远销海内外,中国一直居于造瓷技术的剑峰,领先世界。
制作烟叶
这是四川苏村,拍摄于,几个正在做烟的劳工,他们正在梳理晒干的烟叶,并最终处理成为更细的烟丝。关于烟草的需求,现在已经进入专供体系,这个产业里来有之。
剃头
这是重庆的岸边剃头的场景,拍摄于年,剃头匠自古以来就是一门必需的职业。不像现在还有各种理发店,以前都是这种流动的方式,所谓“剃头挑子一头热”大概就是说明了这种场景。
掏耳朵
这是重庆的一个掏耳朵的场面,拍摄于年,这种场面现在有的地方偶尔可能还可以看到,不过大部分人可能不用去专门请人掏耳朵了。服务的人和被服务的人坐在高矮不一的凳子上,安静忙着,安静的享受着,各自安好。
玉工
这是浙江宁波的玉工,拍摄于,玉器自古以来就是非常珍贵的玩意儿,因为稀少,以及制作工艺的考究,所以更显的珍贵,这是一个玉器店玉工正在劳作,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所以需要一番功夫进行慢慢打磨,方能成为精美绝伦的玉器。
瓷器修复工
这是四川安县街头一个瓷器修复工,拍摄于年,瓷器修复也需要讲究一番功夫,以前的年代,由于社会的贫穷,这种职业的空间还是有的,现在来看,这种瓷器修复估计更多用在文物修复领域了。
盲人编制藤椅
这是北京的一所盲人学校,盲人正在学习制作藤椅,从这张照片可以看出来,盲人生活的不便,但是为了养活自己,所以他们在尽所能的学习一些生存的技艺,看起来让人心酸,实则令人敬佩。
篾匠
这是年拍摄的蔑匠劳作场景,我们讲过各种竹制品,比如竹篮子、筐子等等,但是他们生产的过程就是这么体现的,一颗竹子砍伐后,用刀具分割成一根根很薄的竹片,然后再去编织成为自己需要的用具。这个是一个长期学习锻炼的过程,很讲究技巧。
今天特地梳理一些民国时期手工业劳作的场景,通过这些老照片也让我们见识一下在将近年前的今天,那时的人们是怎样生活的。这些手工业者都是底层的社会大众,他们的一切都展示了当年的社会状况、风土人情。
在这么多手工业场景中,有的可能历久弥新,有的早就走进历史了,有的可能只会应用在特定的领域了,总之,时过境迁,社会的发展年复一年,变革的时代,旧貌换新颜。
科技的发展更是给了时代飞速前进的动力,我们回头看这些老照片,感恩我们今天生活所处的时代,一切都变得足够先进,人们用新的生产方式创造着源源不断的社会价值!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