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堂县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水经涪水注略考卷32
TUhjnbcbe - 2024/2/24 9:18:00
北京中科中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

○涪水

△涪水出广魏涪县西北。

涪水出广汉属国刚氐道徼外,东南流与建始水合,水发平洛郡西溪,西南流,屈而东南流,入于涪。

涪(fú)水,即今四川嘉陵江支流涪江。[1]

刚氐道,亦作刚羝道。西汉置,属广汉郡。治所在今四川平武县东南三十里古城镇。东汉属广汉属国都尉。三国蜀汉改为刚氐县。[2]

徼外,古代中原王朝称中原以外之地为“徼外”。《后汉书·南蛮传》:“建武十二年(36年),九真徼外蛮里张游,率种人慕化内属,封为归汉里君”[3]

平洛郡,杨守敬推测平洛郡“当在今平武县东北[4]”

建始水,杨守敬认为“惟今白马河足以当之[5]”,徐少华认为[6]杨守敬所言当是。白马河又称大溪河,发源于平武县西北与南坪县交界的摩天岭,东南流屈而西南流;在今平武县西北与涪江正源虎牙河相会,为涪江上游的主要源头之一。[7]

涪水又东南迳江油戍北。邓艾自阴平景谷步道,悬兵束马入蜀,迳江油、广汉者也。

江油戍,亦作江由戍、江油关。在今四川平武县东南南坝镇旧州。《三国志·魏书·邓艾传》:景元四年()冬,“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境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先登至江由,蜀守将马邈降”.[8]

阴平景谷,在今四川青川县东北白水镇西之青川河(古名西谷水)河谷。东晋常璩《华阳国志·汉中志》:“自景谷有步道经江油左担出涪,邓艾伐蜀道。”沿此河谷道路,称为景谷道。[9]

悬兵束马,悬车:停车。束马:束紧马的缰绳。形容道路险阻难行。北周·庾信《周大将*司马裔神道碑》:“公卷甲北塞,~。”《国语·齐语》:“~,逾太行与辟耳之溪拘夏。”[10]

涪水又东南迳涪县西,王莽之统睦矣。臧宫进破涪城,斩公孙恢于涪,自此水上。县有潺水,出潺山。水源有金、银矿,洗取火合之,以成金银。潺水历潺亭而下注涪水。

涪县,西汉高帝六年(前)置,属广汉郡。治所在今四川绵阳市涪江东岸。《寰宇记》卷83绵州:涪县以“涪水之所经”而名。元初二年()曾为广汉郡治。三国蜀汉改属梓潼郡。[11]

潺水,亦作潺江。即今四川涪江西支流凯江。东晋常璩《华阳国志·汉中志》:涪县“孱水出孱山,其源出金银矿,洗取,火融合之为金银”。《水经·涪水注》:“(涪)县有潺水,出潺山”[12]

潺亭,即孱亭。在今四川德阳市东北罗江镇北。《水经·涪水注》:“(涪)县有潺水出潺山。水源有金银矿,洗取火合之,以成金银。潺水历潺亭而下,注入涪水”[13]

涪水又东南迳绵竹县北。臧宫溯涪至平阳,公孙述将王元降,遂拔绵竹。

绵竹县,西汉置。治今四川德阳市北*许镇。[14]

平阳,即平阳乡。在今四川三台县西北。《后汉书·臧宫传》:建武十一年(35),岑彭讨公孙述,分遣臧宫溯涪水而上,大破延岑于沈水,乘胜北进,“*至平阳乡,蜀将王元举众降”。即此。[15]

涪水又东南,迳南安郡南,又南与金堂水会,水出广汉新都县,东南流入涪。涪水又南,枝津出焉,西迳广汉五城县,为五城水,又西至成都,入于江。

南安郡,地方学者江瑞炯认为:据《元和郡县志》载:南安郡乃南北朝刘宋新置之郡,治地在今剑阁县;辖境大体相当今剑阁梓潼两县境域;因而涪水没有流经其境。此处《水经注》的记述是错误的。[16]笔者以为此论有待商榷,按江瑞炯先生所说的“(南安郡)辖境大体相当今剑阁梓潼两县境域”比对地形图,显然郦注“涪水又东南,迳南安郡南”一句是大致正确的。因为尽管涪水没有流经其(南安郡)辖境,但经过其(南安郡)辖境之南的地理方位描述是基本无误的。如下图所示:

图表1摘自《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东汉益州刺史北部,页53-54。

金堂水,指今四川金堂县境之沱江。《寰宇记》卷76金水县:金堂水,“《华阳国志》云:新都县有金堂山,山有水,合巴、汉大江”。《明史·地理志》金堂县:“雒水经此,曰金堂河”[17]当地学者江瑞炯认为:金堂水(即毗河)实际是岷江流经灌县都江堰时向东分流入注沱江(即古雒水)的南支,东流至大渡(今金堂县城)注入雒水.因而金堂水不是涪水支流,《水经注》的记述是错误的。[18]本文姑从江氏所论。

广汉新都县,本战国时蜀国之新都。西汉置县,属广汉郡。治所在今四川新都县东二里。一说在新都县西。西晋泰始二年()属新都郡。太康六年()复属广汉郡。[19]

广汉五城县,三国蜀汉置,属广汉郡。治所在今四川中江县东南。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五城县,郡东南,有水通于巴。汉时置五仓,发五县民,尉部主之,后因以为县。”魏灭蜀后废。[20]

五城水,即今四川涪江支流凯江。《水经涪水注》:“涪水又南,枝津出焉,西径广汉五城县为五城水。”《晋书毛璩传》:东晋义熙初,毛璩讨桓振,使参*谯纵等出涪水,“蜀人不乐东从,纵因人情思归,于五城水口反”。[21]

成都,战国时蜀国都城。在今四川成都市,与广都、新都号为三都。成都之得名,据《太平御览》卷引《史记》曰:“周太王逾梁山之岐山,一年成邑,二年成都,故有成都之名。另据温少峰《试为“成都”得名进一解》(载《社会科学研究》年第1期)称:成都为古蜀语地名,“成都”即“蜀都”,亦即“天都”。它的蜀语含义是“天族”(高原人)人的地区。秦于此置成都县。[22]

△南至小广魏,与梓潼水合。

小广魏即广汉县也,王莽更名曰广信也。

小广魏县,亦名广魏县。郦道元认为即广汉县,西汉高帝六年(前)置,属广汉郡。治所在今四川射洪县南六十里柳树镇。《后汉书岑彭传》:建武十一年(35),岑彭伐公孙述,“公孙述使其将延岑,吕鲔、王元及其弟恢悉兵拒广汉及资中”。即此。三国蜀为东广汉郡治。西晋为广汉郡治。南朝梁属遂宁郡。齐改为小汉县。梁于广汉县故址复置,属西宕渠郡。西魏改为广魏县,后又改为广汉县。隋开皇初废入通泉县。[23]

梓潼水,即今四川梓潼、盐亭、射洪等县境之潼江、梓江。《水经·梓潼水》:“梓潼水出其县北界,西南入于涪,又西南至小广魏南入于垫江”[24]

江瑞炯认为:从对《水经注·涪水、梓潼水》的考释可以看出,《水经注》记述涪水、梓潼水的内容之所以出现有不准确甚至错误之处,主要是因为(郦道元)没有实地考察,缺乏第一手资料,从而对作为记述根据的古史典籍过份简略的记载,难于正确理解和准确判断所致。以《水经注·涪水、梓潼水》的经、注文结构看,经文仅有“涪水出广魏涪县西北”、“东南流迳涪县西”、“南至小广魏与梓潼水合”、“又西南至小广魏南入于垫江”四句,记载十分简略;而注文却多达70余句余宇,涉及涪水流域的干支流水道(增写了潺水。建始水,金堂水、五城水、驰水,沈水的地理情况)与沿河郡县沿革,重大历史事件和民间传说等多方面的内容。因此,由于历史原因使部份记述不够准确或发生错误,是不应当苛求于古人的,也不可能因此而影响《水经注》一书的史料价值和科学价值。[25]

[1]资治通鉴大辞典·上编

[2]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1-7画

[3]--壮族百科辞典

[4]《水经注疏》第页。“又西历平洛郡东南,守敬按:《涪水注》亦云,建始水发平洛郡西溪,而《地形志》脱此郡,当在今平武县东北。”

[5]见《水经注疏》第页。又杨守敬于其下说:白马河出平武县东北,西南流至县西北入涪。徐少华认为:按以今较详细的地图相对照白马河发源于平武县西北;东北之说并不确实;其水入涪之前的一小段虽是西南流,但其上游主要部分则为东南流。。

[6]徐少华:谈《水经注》的两处错简调整;《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年第1期P11-15页

[7]《大清一统志》卷,龙安府山川“火溪河”条,第页;按“火溪河”当为“大溪河”之讹,见《读史方舆纪要》卷73,龙安府平武县“青川溪”附“大溪河”条,中华书局,年,第页。另参《四川省地图册》“平武县”幅,成都地图出版社,年,第56页;《中华人民共和国分省地图集》“四川省”幅,地图出版社,年,第93-94页。

[8]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1-7画

[9]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8画以上

[10]中华成语大词典

[11]--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8画以上

[12]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8画以上

[13]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8画以上

[14]中国历史大辞典·下卷

[15]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1-7画

[16]中国人民*治协商会议四川省绵阳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绵阳文史补佚,绵阳市民*工业福利印刷厂,.12,第5页

[17]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8画以上

[18]中国人民*治协商会议四川省绵阳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绵阳文史补佚,绵阳市民*工业福利印刷厂,.12,第10页

[19]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8画以上

[20]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1-7画

[21]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1-7画

[22]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1-7画

[23]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1-7画

[24]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8画以上

[25]中国人民*治协商会议四川省绵阳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绵阳文史补佚,绵阳市民*工业福利印刷厂,.12,第10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水经涪水注略考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