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8月17日14时45分,金堂沱江干流三皇庙水文站出现洪峰水位.55m,洪峰流量m/s,超警戒水位6.0m,超保证水位3.71m,重现期为超50年一遇洪水。
其实几千年来,对于金堂人来说,洪水几乎是我们必须要承受的生命之痛。因为金堂处于成都平原泄洪口,上游有大约平方公里的集雨面积,只要广汉、彭州、德阳、绵竹、什邡、都江堰等几个地区连续几天下大到暴雨,金堂必然涨洪水。
洪水年年有,只是水量有大小之分,危害有轻重之别。
更让今天的金堂人难以想象的是,两千多年前的金堂,包括成都平原,曾经是一座巨大的堰塞湖,万千百姓饱受洪水之害。
那么是谁用什么方法消除了金堂、包括成都平原的水患?
这个人就是鳖灵。方法就一个字,疏。
金堂鳖灵峡就是因鳖灵凿峡治水而得名。
鳖灵是古蜀国的一个帝王,号丛帝。据华阳国志记载,蜀国历史极为久远。上古时期,蜀国属于伏羲部落。商朝末年,蜀国曾经参与武王伐纣的战争。大约在周幽王时期,蜀国割地称王。
《华阳国志》记载:“周失纪纲,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
从蚕丛开始,古蜀国经历了五个王朝,即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
开明王朝就是丛帝鳖灵建立的。
丛帝鳖灵是怎样建立开明王朝的呢?
《蜀王本纪》记载:“望帝积百余岁,荆有一人名鳖灵,其尸亡去,荆人求之不得。鳖灵尸随江水上至郫,遂活,与望帝相见,望帝以鳖灵为相。时玉山出水,若尧之洪水,望帝不能治,使鳖灵决玉山,民得安处。鳖灵治水去后,望帝与其妻通,惭愧,自以德薄不如鳖灵,乃委国授之而去,如尧之禅舜。鳖灵即位,号曰开明帝。
这段记载其实就是丛帝鳖灵的一篇传记。
鳖灵是湘西、黔东一带的部落酋长。公元前年,楚成王即位后,借天子周惠王平定夷越之命,向南大肆扩张。鳖灵部落正当其冲。
鳖灵为楚成王所败,情急生智,钻入尸体堆中,诈死骗过搜捕,随后搜罗残部,北渡赤水,逃往蜀国。
透过历史文献的只言片语,我们依稀可见鳖灵西逃入蜀的足迹和过程。
《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僰道有故蜀王兵兰”。
这是史籍关于鳖灵西逃入蜀的第一个地理记载。
僰道是西汉设置的一个县,宋*和四年改名宜宾。
僰人,又称“山都掌”、“都掌蛮”,是夏朝的遗民,商朝的战俘。公元前年,僰人因参加武王伐纣的战争立下功劳,被封为僰侯,西周时在川南建立僰侯国。明朝时僰人被灭绝。
悬棺是僰人最为神秘的丧葬习俗。
悬崖峭壁上的岩画是远古僰人留下的密码,千百年来默默诉说他们神秘的历史。
“兵兰”是贮藏兵器的地方,或驻扎*队的营寨。鳖灵部落经过僰国时,与僰人发生了激烈的战斗。
在打退僰人,渡过长江,摆脱楚兵追杀后,鳖灵沿着岷江艰难跋涉,到达南安。
《水经注·江水》记载:“(南安)县治青衣江会,衿带二水矣。即蜀王开明故治也。”
《舆地纪胜》记载,青衣江“有开明王城故址”。
这是史籍关于鳖灵西逃入蜀的第二个地理记载。
南安即今天的乐山,地处大渡河与岷江交汇处。青衣江出蒙山,汉置青衣县,即今天雅安市芦山县。鳖灵到达南安后,收服了当地部落,站稳脚跟,修筑城池,称王施治,并向周边拓展势力。
开明王城遗址在芦山县思延乡铜头村西北1.5公里处。这是一块南北长米、东西宽米、三面环水的台地,俗称“一斗城”或“城址头”。
绝壁危岩,易守难攻《蜀王本纪》记载,鳖灵“随江水上至郫”。
“郫”泛指望帝杜宇统治的蜀地。“随江水上至郫”,这段叙述的信息是,鳖灵部落以南安为中心,不断蚕食周边部落,最后到达蜀国。
这时,望帝杜宇已经是风烛残年的老人。杜宇王朝是古蜀国的第四个王朝,都城建在郫邑。
望帝在位时,教民务农,也曾治理过水患,但效果甚微,每年都为洪灾水患而发愁。
因为成都平原是个盆地,古为内海,四周玉垒、邛崃、龙泉三山环抱,蓄水容易排水难。
发源于川西北的岷江,奔流而下;夏秋时节,上源冰雪融化,江水暴涨,年年成灾。千百年来,洪水一直是成都平原文明发展的最大障碍。
“时玉山出水,若尧之洪水,望帝不能治。”
尧之洪水的规模《尚书·尧典》有记载:“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
面对千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望帝一筹莫展。
当鳖灵到达蜀国的时候,年老的望帝无力将鳖灵部落逐出自己的领地,加之洪水滔天,虽明知鳖灵醉翁之意,权衡再三,还是决定妥协,拜鳖灵为相,命他治理洪水。
由于鳖灵部落的实力还不足以吞并蜀国,因此鳖灵受命为相,开始了规模宏大的治水工程。这既是两个部落的妥协,也是两个部落的联合。
《华阳国志》记载:“开明决玉垒以除水害”。
《水经注》记载:“江水又东别为沱,开明之所凿也”。
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可以勾勒出鳖灵治理岷江水患的三大工程:
第一,决开玉垒山;
第二,开出柏条河和蒲阳河;
第三,引泯江水入沱。
这样,既减轻了岷江洪水对平原西南部的威胁,又增加了沱江的水量,使平原腹地的农田在枯水期也能得到灌溉。
决开玉垒山、东别为沱之后,虽然解决了岷江的水患,但是,滔滔沱江又被狭窄的金堂峡阻塞了。
金堂峡上游是鹿头山暴雨区。
湔江、绵远河、石亭江均源于此,三条河流入金堂,与来自岷江的柏条河、青白江合流,始称沱江。浩浩沱江一路汹涌狂奔,来到龙泉山,却被狭窄的金堂峡挡住了去路。
金堂峡是成都平原最主要的泄洪口,数千平方公里的积水都要从这里通过,到达泸州后进入长江。
此处不通,成都平原就是一片泽国。
《舆地纪胜》记载:“会巫山壅江,蜀地潴水。”
杨雄《蜀王本纪》记载:“时巫山峡壅而蜀水不流。”
一个壅字,表明当时狭窄的金堂峡两岸发生了山体崩塌,导致峡内完全淤塞,洪水无法宣泄,整个成都平原成为一个巨大的堰塞湖。
“蜀地潴水”,“蜀水不流”,就是对堰塞湖的描述。
杨雄《蜀王本纪》记载:“帝令鳖令凿(峡),以通江水也。”
《舆地纪胜》记载:“鳖灵遂凿巫山峡,开广汉金堂江,民得安居。”
于是鳖灵又实施了三大工程:
第一,凿开金堂峡;第二,疏浚峡内淤塞;第三,开广汉金堂江,使洪水得以顺利排泄,解除平原水患,从此“民得安居、蜀得陆处。”
鳖灵因治水有功,得到蜀国百姓拥戴,同时实力也大大增强。
鳖灵在外治水多年,难得回家,妻子朱利,年轻貌美,闺中寂寞,望帝杜宇趁机与之私通。
鳖灵回到郫邑,发现两人隐情,趁机逼迫望帝退位。这时的望帝实力已不如鳖灵,加上年迈体衰,人心向背,只得禅位。
鳖灵即位后,建立开明王朝,号丛帝。
这就是《蜀王本纪》所传递的关于鳖灵的历史信息。
《华阳国志序志》记载:“丛帝,名鳖灵,善治水,逐杜宇王蜀。”
《太平寰宇记》记载:“望帝自逃之后,欲复位,不得,死化为鹃,每春月间,昼夜悲呜。蜀人闻之曰:‘我望帝*也’”。
可见,望帝是被鳖灵推翻的。失去帝位后,望帝还曾想从鳖灵手中夺回帝位,只是“欲复位”而“不得”。
《蜀王本纪》说,望帝“自以德薄不如鳖灵,乃委国授之而去,如尧之禅舜”,不过是一种含蓄的婉辞。“禅让”背后是一场*变,是两个部落残酷的斗争和流血的战争。李商隐“望帝春心托杜鹃”,道出了望帝绵绵千年的怨恨。
鳖灵建立的开明王朝历经十二世,公元前年被秦国所灭。
望帝杜宇死后,葬于岷山东岸玉垒山麓,东汉时建望帝祠。
丛帝鳖灵死后,葬于郫县城南,后人建丛帝祠。
南朝齐明帝建武年间,益州剌吏刘季连将望帝祠从都江堰迁至郫县,望帝、丛帝两座祠宇和祀一处,称望丛祠。
鳖灵“决玉垒”、“开柏条河、蒲阳河”,“东别为沱”,治理岷江水患;开广汉金堂江,凿巫山峡,疏浚峡内淤塞,打通成都平原最大的泄洪口,减轻沱江水害,奠定了成都平原两千多年文明的基础,其功绩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同寿。堪称“蜀中治水前驱”、治水英雄。
如果没有鳖灵凿峡治水,整个成都平原的历史都将重新书写。
鳖灵凿峡治水的地方后人名之鳖灵峡,即金堂沱江小三峡的第一峡。
《蜀中名胜记》记载:“金堂峡,相传为鳖令(灵)所凿。”
嘉庆本《金堂县志》记载:“三皇庙在三皇滩上,神象中一,左右七,俱狰狞可畏。”——三皇庙在淮口镇长江村。
金堂三皇庙祭祀的是什么人呢?
《四川通志》记载:“此盖鳖令(灵)因凿(峡)有功,故建庙祀之。行舟至此,必杀鸡祷之乃去。”
《读史方舆记要》记载:“鳖灵迹在金堂峡南岸,去怀安即(准口)二十余里,石门巨迹长三四尺,旁大刻‘鳖灵迹’三字。”
金堂三皇庙祭祀的就是鳖灵。
今天,鳖灵凿峡的遗迹已经淹没在九龙长湖的波涛之下。三皇庙中那狰狞可畏的鳖灵神像也不知所踪;不过,广汉三星堆有狞厉的青铜面具,他们是古蜀国高度文明的遗存,也许,我们能在那些青铜面具上看到鳖灵的身影。不管怎样,鳖灵的功绩,鳖灵的精神,鳖灵对成都平原文明进程的贡献将彪炳史册,亘古长存。
解放后,为了减轻洪水的危害,金堂付出了巨大努力。60年前开新河、建河堤、修支水,改变水流方向,减轻洪水对城周河岸的冲刷。近三十年间,又在城周河岸修了一阶堡坎和二阶堡坎。
年到年,又拓宽鳖灵峡。现在又开始实施县城防汛排涝提升工程。
防汛抗洪,对金堂来说,任重而道远。
(来源:幸福金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