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月
第三张面孔——风范。都江堰是时间的朋友、精进的典范。都江堰是修了多年而且还在修建的伟大工程。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做时间的朋友,越处越融洽,越处越亲切;不断修正纠偏,不断补短板,以实际行动诠释“致广大而尽精微”。一方面,更加完善,更加科学,以期无限接近“天人合一”;一方面经受住了历史和人民的考验。
▲航拍都江堰
实践出真知,科学来自于实践,科学也需要时间,不要想一蹴而就,不要想天上掉下馅饼,“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急功近利没有出路。社会发展是有节奏、有韵律的,慢不得也快不得,老祖宗们讲,要走中庸之道。固步自封,畏手畏脚,走得太慢,群众跑到前面去了,要求很多,满足不了,是右倾;急躁冒进,太快太急,群众跟不上来,与时代与事实脱节,是左倾。发展必须稳健,与时代事实、与群众的期盼同步,必要的探索是需要的,该交的学费还得交,摸着石头过河、重新来过的时候很多。当代人去都江堰参观,都会惊叹其四六分水的科学性、流水角度的精准性,这是都江堰应该有的模样,却不是开始的模样,是千百年来校正的结果。
▲都江堰鱼嘴四六分水设计
大禹吸取其父鲧只堵的教训,采用疏导的办法开龙门、引沱江,但由于过去没有记录,他也很年轻,对于岷江历年来的水文、水量、水位的掌握不够,第一期的都江堰是粗糙的,以至于望帝后期仍然洪水泛滥。鳖灵劈玉垒山,增加了东排沱江的水量,暂时解决了问题,但依旧是弯道排水,难以迅速消洪,且只排未用,浪费了水流。有了前两次的经验教训,李冰父子如鱼得水,不仅解决了排涝的问题,而且变废为宝解决了抗旱的问题。
他们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将分水工程往上游顶了顶,顶进了峡谷中,没有筑坝,却用竹笼笼石沉江堆出鱼嘴,利用谷中水量大、水流急和峡壁框水的优势控制分水。第二件事是改变大禹鳖灵九十度弯道引水向沱江的做法,完全劈开宝瓶口,从东南面直开内江引水灌溉整个成都平原,不仅消除水患,还进行开发利用。第三件事是低筑飞沙堰,沿着水流方向向南(偏西一点),将多余的水直接排到外江,从外江-金马河直流渠尾江口。第四件事是定标准,通过观察并多年调整,根据宝瓶口的宽度和飞沙堰的高度决定流入内江的最大水量,“作三石人立于水中,刻要江神,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是以蜀人旱则藉以为溉,雨则不遏其流”作为“深淘滩,低作堰”的标准,后又“作石犀五头,以厌水精;后转犀牛二头,一头在府市市门桥,一头沉之于渊也”。十年前成都城中修建天府广场,出土了其中一头石犀,证明了记录的真实性。这四件大事使都江堰得到彻底改观,发生了质的飞跃。多年来,成都这座特大城市再也没有受到洪涝灾害的冲击,哪怕是年叠溪地震堰塞湖溃堤,依然无恙,是中国大城市中唯一主城区没有移动过、名字没有改变过的一座城市。
▲都江堰宝瓶口
即便如此,工程也并非十全十美,如分水鱼嘴的竹笼时间长了就要腐烂,一旦腐烂,笼里的石头就会溃塌,鱼嘴分水的功能就会大打折扣。元代吉当普通过试验,改用冶铁浇筑,以铁治堰,铸大铁龟作分水鱼嘴,将竹笼结构改为铁石结构,以期一劳永逸。完全依赖这种方法也不行,铁太生硬,没有弹性,且也有生锈的时候。于是,明代中期提督四川水利的卢翊,又做改进,铁竹并用。明代后期,施千祥效法吉当普在鱼嘴铸铁牛镇守。清代强望泰置卧铁作为淘滩标准。
▲都江堰治水三宝:卧铁、竹笼、杩杈
千百年来,人们一锄头一锄头地挖,一锤一锤地打,一点一点地凿,一寸一寸地移,一厘一厘的截,坚韧不拔,保持了足够的历史耐心,一代又一代,经过无数个日日夜夜,风吹日晒,千磨万击,总结提炼,工艺越来越精细,角度越来越精准,材料越来越耐用,维修制度越来越完备,终于将都江堰打磨成现在的样子。
第四张面孔——哲思。都江堰不仅是超级水利工程,也是伟大的文化工程,除早期的排洪灌溉功能,还能行无言之教和大美之旅等,不仅灌溉土地,还能滋润心田,为繁荣和发展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李冰父子继承大禹、望丛衣钵完善都江堰,一靠继承道统,厚植民本情怀,树立了最永恒又有最鲜活的价值观;二靠继承方法,疏堵结合,顺势而为,凝成了最实用又最科学的方法论。经过实践,经过提炼,人们在二王庙的石壁上刻下了“乘势利导,因时制宜”八个字,这就是都江堰的哲学思想,是都江堰哲学意义上的“八字诀”,是治水治国理*经验的重要总结,是真正的点睛之笔。字不大,很低调,却洞穿历史,光芒四射,是都江堰第一至理名言。引深一步,也可以说是“道法自然”或“自然之子”。
▲治水“八字诀”与“三字经”
凡事顺势而为才是大道,道者规律也。人是自然之子,必须遵循自然之道、天地之道,认识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循序渐进;逆势而为,逆历史潮流而动,只会栽跟斗,摔得头破血流。“天人合一”既是人生的源头,也是终极目标,如果过程也是这样,就很圆满。山水、天气和众生都是自然的产物,也是自然之子,人在其中发乎自然、应天时地利民心、顺势而为的东西,当然也是自然之子。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深淘滩、低作堰”“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等是原则,具体要多深多低多少度?要因地因时而异,不要一刀切。许多问题,该来的总会来,既回避不了,也堵不住,要敢于面对,迎难而上,疏导化解,“痛则不通,通则不痛”。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变者,天下之公理也”,时代变了,情况变了,要及时跟进,不能因循守旧,固步自封。
▲治水原则
都江堰的哲学思想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启迪、造就了许多智者,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李冰父子系统整理修好都江堰后年,通晓五经的江苏太学生张道陵来到这里,深化提炼,在川西云里雾里和纯厚的环境里悟道,谓逢“天人”,奉老子李耳为教主,自号“天师”,以《道德经》为最高经典,教民学李冰取盐之法,以符水等为人治病,创立了中华民族历史上唯一的宗教——道教,倡导“上善若水,道法自然”。唐代,灌区“大禹仙乡”什邡土生土长的大寂禅师马道一,反对繁文缛节,主张自我行探,唯我唯实,大开大合,与弟子百丈怀海一起创立了我国佛教的丛林制度;提出“触境皆知”“随处任真”“任心为修”“即心是佛-非心非佛-平常心是道”“何为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平凡无圣”“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倡导在日常生活和劳作中修行,被尊为“马祖”,铃木大拙称之为“唐代最伟大的禅师”,胡适说他是“中国最伟大的禅师”。宋代出生于灌区郫都的圆悟克勤,一方面强调直下承担,一方面又集成禅门第一书《碧岩录》十卷,立文字禅,并以禅宗观念和思辩品味川茶的无穷奥秘,挥笔写下“禅茶一味”,被钦封为“佛果禅师”“真觉禅师”。民主革命时期,经过无数次血的教训,中国共产*人将实事求是写到了自己的旗子上;改革开放,经过真理问题大讨论,又加上“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祖天师张道陵
▲宋代高僧圆悟克勤
都江堰的哲学思想耳闻目染,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四川人、中国人。锦江是都江堰水系流经成都城区主要的也是最知名的一条内河。西汉时期,中央*府在河畔设立锦官城专司绸缎买卖,成为当时中央财*的主要来源之一;司马相如携卓文君私奔来到这里,一边弹琴卖酒,一边刻苦学习,终于“驷马高过”,成为一代“赋圣”,出使西南,打通南方丝绸之路,“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三国时,诸葛亮在一座李冰修建的桥下送费祎出使东吴,说“万里之行,始于此”,此桥便有了万里桥之名,“门泊东吴万里船”。唐代,唐僧到府河边的大慈寺剃度;杜甫来浣花溪畔结草堂而居,春夜喜雨,“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大美女加大才女薛涛到锦江河畔凿井制笺,伴竹苦吟,“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流千古江楼千古”,与唐僧、杜甫一起被称为唐代三大“蓉漂”;在河里洗衣的浣花夫人,巾帼不让须眉,代夫组织民众驱逐外敌。南宋时期,陆游来此逆流而上,“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杨万里在河畔感叹“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清初,一代枭雄大西王张献忠在渠尾江口“折戈沉银”。辛亥革命前,成都同志利用都江堰水系发“水电报”,号召大家起来誓死保路。都江堰是中国农耕文明当之无愧的代表作,改革开放后农家乐、乡村旅游乘势而上,温江金马公社、万春镇,郫都友爱村,崇州白头五星村、道明村,大邑幸福公社,邛崃天府红谷,新津天府农博园,金堂鲜花山谷,彭州宝山-太阳湾等“次第花开”,灿若繁星。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
▲杜甫草堂
都江堰是仁者,仁者寿,仁者无敌,刚劲威猛,勇于担当,厚重不迁;又是智者,智者乐,智者灵醒,激情澎湃,活力四射,开拓创新。都江堰是悲智双修的大成就者。到都江堰不是旅游,而是朝圣!
(年4月中旬初稿于彭州,下旬二稿于成都)
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上下滑动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