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堂县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加速推进基础设施同城同网打造成都都市圈通
TUhjnbcbe - 2023/8/31 20:35:00
                            

近年来,为落实省委“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德阳聚焦打造成都都市圈通勤最佳城市,坚持把交通同网作为推动成都都市圈建设的先导和支撑,从构建轨道交通骨架、提高路网通达水平等方面织密网络、优化方式,完善成德“半小时”交通圈。

近期发布的《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简称“《规划》”)进一步明确,聚焦“外建大通道、内建大网络、共建大枢纽”,打造成都都市圈立体交通体系,同步推进能源、市*、水资源等基础设施对接成网,为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也为德阳打造成都都市圈通勤最佳城市指明方向。

成都三绕德简段中江境内廖家沟特大桥。

中铁建德简公司供图

交通同网

成德“半小时”交通圈总体形成

近些年,在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中,成德眉资四市多网融合,形成互联互通的综合立体交通枢纽。据《成都都市圈发展报告()》显示,四市轨道上的都市圈建设取得突破,都市圈日开行动车对数和客流量,分别为动车公交化运营前的3倍和3.5倍;高快速路网不断织密;交通服务同城化发展持续深化,“天府通卡”实现四市一卡通刷、一码通乘、优惠共享。

德都双盛枢纽互通。部门供图

德阳聚焦打造成都都市圈通勤最佳城市,加快完善“10高18快13轨”的综合交通体系,跨城际公交开通运行增至7条;成德两地的动车日开行列,高峰时段最短开行间隔仅5分钟,真正实现了公交化运营;城市地铁摆渡车无缝对接成都3号线、5号线,日均运送乘客近万人;天府大道北延线全线中桥19座已全面开工,市域铁路S11线完成项目公司组建;成都“三绕”德都段计划年底建成通车;城市候机楼新增天府国际机场专线,成德两地“半小时”交通圈总体形成。

有机衔接

打造都市圈立体交通体系

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方面,《规划》提出,将统筹布局以成都为中心枢纽的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推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构建轨道交通一小时通勤圈。探索以轨道交通方式合理衔接德眉资毗邻城镇,构建以成都站、德阳北站等为核心节点,多种轨道交通方式有机衔接的成都都市圈轨道通勤网络。

畅通公路网上,《规划》指出,将加快实施高速公路扩容改造工程,进一步提升成都都市圈高速路网衔接转换效率,形成“3绕17射”高速公路主骨架网。统一建设标准、统筹建设时序,加快推进天府大道北延线等城市联通轴线,构建都市圈统一高效的骨干通道。实施打通城际“断头路”行动计划,加快建设彭什沿山路等项目,力争年基本消除城际“断头路”。

推动公共交通服务同城化方面,《规划》载明,将促进轨道交通、跨市公交、城市公交有机衔接,构建多种运输方式无缝换乘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推进成都都市圈公交“一卡互通、一码互通、优惠共享”,协同搭建公交信息数据共享平台,推动数据联通、管理协同、运营融合。

统筹规划

市*水资源等对接成网

统筹市*设施规划建设上,《规划》指出,将推进德阳南等千伏及配套输变电重点工程建设。探索公用设施跨市域运营,鼓励企业跨市域承接环卫绿化等市*服务项目。完善交界区域垃圾处置、污水污泥处置等市*公用设施规划衔接和重大项目选址协商机制,协同推进垃圾、水力环保发电厂等重大公用设施建设。建立建材产品协调保供机制,推进砂石资源市场合作等。

强化水资源保障方面,《规划》指出,将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强化“三水”统筹,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节约集约转变,促进集蓄雨水、再生水等非常规水源利用。建立防洪减灾协调机制,统筹制定岷江、沱江干支流沿线区域防洪排涝标准。建立跨行*区水源地保护联防联控机制,加强“四库一点两线”重要饮用水水源及高速水道的保护与建设,统筹建设应急备用水源,推进成都都市圈水利行*执法协同等。

☆现场观察☆

高景关水库项目加快前期工作

高景关水库、金花寺水库是《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提及的加快基础设施同城同网中的水利重点项目。记者从市水利局获悉,目前两个项目还在加快开展前期工作。

年6月3日,按照省委、省*府和省水利厅的要求,我市启动高景关水库前期规划论证工作。高景关水库位于石亭江出山口什邡市蓥华镇,原规划为大型水库,总库容1.02亿立方米,坝高约90米,主要功能是防洪、灌溉和城市供水。因涉及淹没整个蓥华场镇等原因,不能作为生活饮用水水源。因此,采取梯级开发的方式,分别在原高景关水库坝址和其上游约10公里处的金花寺坝址处兴建两座中型水库,替代原水库的功能。

据了解,初步拟定高景关水库正常蓄水位.5米,总库容万立方米,为砼重力坝,最大坝高78米,主要功能是防洪、生态用水和农业灌溉。工程建成后,可极大提高下游河道的防洪能力,进而减轻下游城市金堂县和广汉市城区防洪压力等;金花寺水库正常蓄水位米,总库容万立方米,为砼面板堆石坝,最大坝高96米,主要功能是城乡供水和防洪。工程建成后,每年可向德阳中心城区以及绵竹、什邡、广汉城区供生活用水1.45亿立方米;汛期与下游的高景关水库进行洪水联合调度,提高下游城市防洪能力。目前,高景关水库、金花寺水库已完成《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专题报告》和《德阳市沱江流域水资源配置规划》评审工作。水库《正常蓄水位选择专题报告》等三个专题报告正由省水利厅开展技术审查。

市水利局技术发展信息中心工作人员说,可以预见,高景关水库、金花寺水库项目如果实施,将对德阳、成都乃至整个成都都市圈都有较大作用。一是减轻沱江下游防洪压力,改善沱江流域水生态、水环境,增强成都都市圈水风险防范能力。二是为都江堰灌区提供补充水源,减轻都江堰灌区供水压力,进一步优化成都都市圈水资源分配。

☆圆桌对话☆

德阳如何推进基础设施同城同网,打造成都都市圈通勤最佳城市?我们特邀市水利局局长*剑、市交通运输局规划科科长黎宝林、国网德阳供电公司发展策划部副主任江登笠谈他们的想法。

*剑:加强工作联动共同谋划好重大水利项目

我市作为“成都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更好地融入成都“主干”发展,正大力推进凯州新城等产业功能区建设,加之生态用水需求,初步预计每年用水缺口将达2亿立方米左右。“缺水”极有可能成为上述市委、市*府重大战略目标实现的瓶颈,积极开发新的水源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华强沟水库。本报记者毛健摄

为减轻对都江堰水源的依赖程度,缓解区域的供需矛盾,我市加大重点水源工程推进力度。完成华强沟水库、八角水库、石泉水库建设任务,高景关水库、金花寺水库加快前期工程,预计新增蓄水能力2亿立方米;全力加快中江县通江水库、罗江区三渔水库前期工作,为下一步适时启动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积极推进小型抗旱供水水源工程建设,包含在建工程在内,我市规划了6座小型水库工程。除此之外,积极配合省水利厅加快推进“引大济岷”工程实施进度,增加都江堰灌区对我市配水量约2.5亿立方米,可为全市新增亿元GDP提供坚实的用水保障。

未来,在省水利厅及成德眉资同城化办公室指导下,成都市水务局牵头下,建议研究出台成都都市圈水利发展规划,根据同城化发展布局,研究提出近、中、远期水安全保障措施,为都市圈发展服好务、站好位。加强工作联动,围绕加快推进成都都市圈发展进程,共同谋划好重大水利项目。做到经验共享,亮点共创,形成合力,深入推进成都都市圈发展。此外,按照河长制工作“系统共融、信息共享、问题共决”目标,同成眉资三市水行*主管部门强化优势互补,坚持“四水同治”,加强我市河湖生态保护,用新时代美丽德阳建设助推都市圈生态环境质量提升。

黎宝林:补齐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短板

尽管目前推进成德交通同城化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和成效,但与中央和省委的要求相比,与其他成熟的同城化地区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为助推构建成都都市圈立体交通体系,德阳交通积极推进成德同城交通先行,全面融入成都城市轨道、干线公路、公铁空枢纽“三张网”,构建“10高18快13轨”成德同城综合交通体系,全力推进“六大标志性工程”建设,并以规划为引领,以项目为支撑,以服务为依托,打造成都都市圈通勤最佳城市。

构建成都都市圈立体交通体系,与德阳有关的项目涉及天府大道北延线、成德市域铁路S11线、G5成德绵高速扩容、德阳绕城南高速公路等,这些项目对德阳未来发展意义重大。举例说,天府大道北延线项目将按照高于南延线标准,项目采用主辅分离,全立交,全程不设红绿灯,将实现从德阳城区至成都中心城区的快速通达,是两地第一条“免费的高速公路”,将解决成德间长期以来通而不畅的问题,有利于成德间高质量快速融合发展。

下一步,德阳交通将加快推进成德城市主轴天府大道北延线、成德市域铁路S11线等项目建设,不断完善成德交通运输体系,补齐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短板。

江登笠:着力构建“三极五环”主干电网结构

落实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必须保障能源供应。怎么做好能源保供?目前,德阳地区只有谭家湾、什邡两座KV变电站作为电源支撑,经过多年的发展,已不能满足未来经济社会用电需求。“十四五”期间,将着力构建“三极五环”主干电网结构。所谓“三极”即在现有的两座KV变电站基础上,新建第三座德阳南KV变电站;“五环”即通过德阳南KV变电站KV配套工程,以及广汉南兴、中江合兴两个KV输变电工程,将德阳现有的3个KV双环网,发展成为5个KV双环网,进一步提升德阳电网的坚强程度。同时也将新建旌阳拱桥、广汉花园等7座KV变电站、4座35KV变电站,全力为用户提供持续稳定的供电服务。至“十四五”末,德阳电网公用变电站将从现有的座增长至座,供电能力将显著提高。

结合实际,接下来,德阳电网将针对用户侧、需求侧管理,加大与能源行业龙头企业以及高校的对接,深入研究新型电力系统在德阳的具体化应用,强化智能电网需求管理和动态响应技术等相关领域研究工作,推动配网故障自动侦测、自动隔离、自动愈合技术全面应用,努力建设一个安全、高效、智能、友好的智能配电网络,尽可能地减少停电范围和停电时间,全力保障全市生产生活用电。

记者

张伟伍玲编辑

周梅

原标题:《加速推进基础设施同城同网打造成都都市圈通勤最佳城市》

1
查看完整版本: 加速推进基础设施同城同网打造成都都市圈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