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环境是一座城市走向世界的名片,是城市参与全球合作的核心竞争力。今年是市委确立的“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年”,昨日召开的成都市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年动员大会上提出,成都致力于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先进城市。
记者从大会上获悉,成都天府新区、成都高新区、青白江区、双流区、市法院、市人才办、市委外事办、市口岸物流办、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务和网络理*办11个部门,聚焦时代大势、关键环节、战略目标和做强主干作了大会发言,市纪委监委机关、市经信局、市人社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税务局6个部门作了书面发言。这17个部门的发言,围绕市场准入、*务效率、要素配置、市场监管、权益保护五个方面进行表态,并形成了共识:对标国际一流、聚焦企业需求,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改革创新将奋力培育国际化的投资生态和经营环境,创造强大的全球高端要素集成能力和优势资源整合能力,努力走在新一轮西部大开放大发展的前列,为新时代成都“三步走”战略目标培养战略竞争优势和永续发展动力。
成都天府新区:
加快绿道体系和公园体系建设营造亲和便利的人性化发展环境
突出生态价值,塑造秀丽大气的国际化城市气场。加快推进绿道体系和公园体系建设,系统实施“森林城市”建设和全域“水环境治理”,有序开展大地景观塑造和重大生态景观建设,合理布局重大产业项目和创新创业载体,有机植入新经济应用场景。统筹推进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综合管廊、交通网络建设,以布局城市候机楼为抓手,无缝衔接两大国际机场,以轨道交通TOD综合开发为依托,着力打造特色产业载体、构建立体消费空间。
体现精明增长,打造系统集成的高端化要素空间。全面推进天府中心、西部博览城、成都科学城、天府文创城“一心三城”主体功能区建设,按照打造成都未来城市新中心的目标加快建设天府中央商务区,以生态示范导入、重大项目引爆的方式启动天府文创城建设,同步配套各类资源要素,加快构建“要素富集、产城一体”的高质量产业生态圈。坚持在主体功能区建设中推行企业发展全链条服务,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指数,最大限度优环节、压时间、降成本,完善领导干部常态化联系企业机制,建立重大项目服务专员制度。
贯穿人本逻辑,营造亲和便利的人性化发展环境。深入实施“天府英才计划”,加快建设国际人才自由港和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推动在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和我国港澳地区设立人才和招商工作站,进一步创新开辟柔性引进人才的*策空间。全域开展国际化社区建设,同步配套国际学校、医院、国际商圈,提供科技智慧生活服务,创造绿色生态生活方式,构建“类海外”生活场景,加快完善商务会展、文创旅游、社交往来等国际化服务功能。
成都高新区:
加快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营造人才、科技创新一流营商环境
以创新创业人才引进为目标,推动创新人才向创新企业转化,营造创新人才活力迸发的创新环境。重点引进蓉归派、学院派、创客派、海归派“四派”人才来蓉创业,在海外及北上广深建立“蓉+”创新创业者联盟网络,创设成都新经济创新创业大赛,搭建前沿医学中心等校地合作平台。
以创新企业梯度成长为导向,构建全生命周期产业培育机制,营造创新企业梯度培育的生态环境。培育种子期雏鹰企业,重在发现和辅导;培育瞪羚企业,重在加速成长;培育独角兽企业,重在提升发展质量;培育行业龙头企业,重在生态带动。围绕细分产业领域构建次级产业生态圈,积极在大数据和网络安全、5G、人工智能等产业领域探索业界共治新模式。
以优化要素资源配置机制为支撑,推动产业*策从选择性向功能性转型,营造创新资源高效转化的*策环境。释放科技金融*策红利。构建债权融资产品链,推进“成长贷”“壮大贷”“新创贷”等*策性贷款发放;构建股权融资产品链,通过高投系、银科系两大*府引导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科技金融领域。释放土地供给*策红利。推动供地策略从供地为主转变为供房为主、供地门槛从投资规模的评判转向企业创新实力的评判、土地效果评价从企业承诺转向实绩评价。鼓励国有平台公司拿地建设高标准办公楼宇、标准厂房和人才公寓,更高效快速地配置给创新创业企业。释放场景培育*策红利。加强新经济应用场景供需对接,鼓励行*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在自身业务领域,打造新经济示范场景和示范项目。重点对纳入梯度培育的企业进行市场化的投融资支持。
青白江区:
依托成都国际铁路港高标准推进金青新大港区建设
对标同是中国营商环境质量十佳县(市、区)的上海浦东新区和江苏张家港市,青白江在带动毗邻区域联动发展、服务进出口贸易企业、配套适铁适欧产业*策等方面还有明显短板。下一步,将依托成都国际铁路港,高能级创建国际化营商环境标杆城区,高标准推进金青新大港区建设。
聚焦统筹联动,育优制度环境。组建区行*审批和营商环境建设局,制定营商环境建设“十条措施”及14个配套文件。树牢“去行*边界”意识,与金堂、新都强化规划对接、产业协同、配套互用,实现平台共建、项目共引、收益共享。
聚焦引领带动,育优开放环境。提质增效运行国际班列,确保开行时间缩短10%、综合重载率达90%以上。做强开放口岸平台,力争经开区、综保区尽快获批。深化差异化定价模式,给予注册大港区的大直客、产能转移客户更多优惠。全面取消口岸收费项目,探索“先通关后缴税”,力争通关时间再压减1/3以上。完善以知识产权保护、贸易纠纷调解为重点的法律服务体系。
聚焦精准可及,育优产业环境。紧扣大港区主导产业要素敏感点供给*策,多方式保障项目用地,推行“供应链金融+便利服务”,实施高层次国际化人力资源建设计划,实现高端生产要素和公共服务资源跨区域优化配置。
聚焦高效便捷,育优*务环境。推行“多证合一、证照联办、照后减证”,实现企业开办“当日办结、五日营业”。实行“多规合一、区域评估、多评合一”,推行施工许可“容缺承诺”,深化项目承诺制改革,进一步压缩项目建设周期。
双流区:
资源协同、部门联动、服务集成聚焦聚力航空经济之都建设
对照世界银行、国家发改委等营商环境评价指标,对标上海长宁、新加坡樟宜等空港城市,双流*务服务信息共享互通程度还不高,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需进一步提升,还存在“港产城”融合不够、高品质生活场景欠缺等不足。
下一步,双流区将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目标导向,聚焦聚力航空经济之都建设,千方百计优化营商环境,打造优商重商亲商的标杆城区,为成都建设国际化营商环境先进城市贡献力量。
以更大决心重塑营商环境。制定实施《双流建设国际营商环境提升高端要素吸聚能力行动方案》,推进制度国际化、贸易便利化和市场法治化,努力以观念之变、作风之变,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更高效更便捷,擦亮营商环境空港双流名片。
以更大力度补齐短板弱项。践行“三到”精神,开展项目服务和企业服务“效能竞进赛”,治痛点、疏堵点、破难点,着力用改革的思路、创新的办法畅通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提升企业获取生产要素的便利度。
以更实举措强化精准服务。围绕航空经济发展、航空枢纽建设、航空商圈打造等重点工作,强化资源协同、部门联动、服务集成,为企业营造更加舒心舒适的发展空间、宜业宜居的生活场景,切实以一流营商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市法院:
建成成都司法智库大数据中心构建全面公正高效权威司法体系
坚持对标找差距,完善全面全程司法保护网络。对不适应国际规则的制度全部修改,对空白的全部新订,对影响效率的全部整改。聚焦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便利化,完善诉源治理、诉前分流、线上审理、随案指导、主动履行、审执一体6个分段解纷机制,健全“一带一路”国际商事调解、知识产权类案快审两个机制。建成成都司法智库大数据中心。
坚持依法平等,构建公正权威司法保护制度。完善商事审判国际化体系,法律风险防线机制,破产程序启动与识别机制,保护企业、企业家和创业者合法权益机制,涉产权冤错案件纠正机制与涉外案件外国法查明机制六项举措。严格区分合法财产与违法所得,正确甄别正当融资与非法集资,慎用强制措施,严禁超权限、超范围、超数额、超时限查封、扣押、冻结。加快建立“司法供应链”管理新模式。织密知识产权保护网。构建技术调查、技术查明、技术(专家)陪审、技术鉴定“四位一体”知识产权审判机制,加大惩罚性赔偿适用,建立知识产权失信人名单并纳入信用联合惩戒。
坚持改革创新,建设快速高效司法保护平台。提档三个“一站式”平台,办事、解纷、执行效率均提升20%。深化繁简分流、快慢分道、随案执行。商事和知识产权简易案件平均审理周期再缩短10天、效率提升10%。构建“衍生案件”治理体系。完善线上线下融合交互、同步异步智慧审理模式。破解当事人异地解纷难,第一步实现涉网案件全程线上审理。第二步实现所有案件审理线上线下可切换、可异步、可融合。
市委组织部(市人才办):
优化人才发展生态环境促进城市的高质量发展
构建全方位推介体系,提升“蓉漂”国际影响力。持续开展“蓉漂人才荟”招才引智系列活动。统筹“菁蓉汇”海外行、成都海外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开发具有成都代表性元素、适合国际化推广、贴近国际人才需求的“蓉漂”产品;通过合作模式,植入国际行业组织全球论坛、知名专家个人社交网站等平台;通过共享模式,植入海外华人华侨社团组织举办的各种活动。
构建全要素支撑体系,增强市场转化活力度。打造规模化离岸孵化基地,加快推进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支持更多本土企业建立海外研发中心、国际众创空间。建立精准化人产对接机制,推动“大数据全球人才搜索系统”与“招商云网”数据共享、资源共用。提供专业化人力资源服务,加快建设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一园三区”。
构建全链条服务体系,打造“类海外”人才发展环境。优化*务服务,继续向上争取实施更为便利的人才出入境、停居留*策,深化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一窗式”办理服务工作。完善创业服务,依托“科创通”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打造“创业天府”云孵化体系,推广“高新技术服务超市”运营模式。全面实施国际化社区建设计划,完成13个示范性国际化社区的规划设计,加快引进高水平国际学校和专业性医院,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医疗机构为外籍人才提供医保服务,大力实施人才安居工程,打造15分钟公共服务圈,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生态环境。
市委外事办:
强化国际资源聚集转化推进对外交往中心建设
强化国际资源聚集、转化,全力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主动对接承办国家层级外交事务,邀请更多的外国*要、高官及驻华大使来访。推动成都与潜在设领国家开展经贸、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力争在“一带一路”沿线以及“14+48+30”航空大通道、“四向”铁路大通道沿线新增4个以上国际友城和友好合作关系城市。力争吸引更多的国家在蓉设立签证中心,以及更多的非*府国际组织在蓉落户。建立健全领事机构定期协商机制,举办“话友谊·谋合作”联谊座谈;以国别园区为重点,开展领事官员“区县行”“产业行”活动,重点实施国际友城发展、升级、拓展三大计划,完善“成都友城产业地图”,举办“成都国际友城市长创新论坛”,筹建“成都哈密尔顿幼儿园和小学”等友城合作项目,持续开展“国际友城雕塑展”活动,与驻蓉外国地方机构和在蓉外国商会定期组织座谈交流,共享经贸信息,寻求合作机会。
强化外交品牌效益,全力打造开放城市新形象。争取中欧峰会等高级别高层次会议落户,认真筹备“泛美开发银行第60届理事会年会”“中国—拉美市长论坛”“世界警察运动会”等重大国际活动,举办“成都国际友城青年音乐周”“成都欧洲文化季”等系列文化交流活动。充分用活“欢乐春节”等国家对外营销平台,持续打造“PANDA成都走世界”等成都特色品牌;积极整合涉外部门资源,形成对外宣传合力,创新外宣方式、渠道和品牌,向世界推广天府文化,推介“成都制造”“成都服务”“成都消费”,力争走进10个以上国际战略大通道重要节点城市以及潜在设领国主要城市。持续实施外籍人士“家在成都”工程,推进国际化社区建设,推动更多国际教育、医疗合作项目在蓉落地;打造“留学成都”品牌,实施“国际人脉工程”,支持外国学生来蓉留学,为外企在蓉投资兴业提供人才储备,营造良好的对外交往软环境。
市口岸物流办:
以成都为网络中心加快布局“48+24+30”国际航空大通道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构建一流口岸环境。主要是完善口岸布局功能、推动口岸提效降费、推行便利通关服务。推动成都高新西园综合保税区、天府新区成都片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青白江陆运进境粮食指定口岸和双流空运进境肉类指定口岸验收投运,申报设立青白江综合保税区,协调推动天府国际机场口岸及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申报设立。全面推广应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推动应用服务功能完善和信息数据开放共享,清理规范口岸经营服务性收费,实行口岸收费目录清单公示制度,降低企业进出口环节合规成本,压缩整体通关时间。全面实行航空口岸“7×24小时”通关服务,全天候保障国际航班、国际旅客和进出口货物通关。加快推动自贸试验区通关便利化改革创新。
以全球视野谋划国际战略通道建设。加快布局以成都为网络中心的“48+14+30”国际航空大通道,加快打造以成都为战略支点的“7+5”国际铁路大通道。重点支持川航筹建本地货运基地航空公司,加快跨境电商高端物流中心等项目建设,打造中国中西部面向全球的航空枢纽门户、洲际航空中转枢纽和航空货物转运中心。
以供应链思维谋划国际物流体系建设。依托全球物流体系、立体口岸和自贸试验区等重大载体,加快国际铁路港和国际航空港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整合,推动国际生物医药供应链服务中心建设,构建满足全球采购、全球配送的供应链公共服务平台。推动设立供应链金融服务公司、供应链产业发展基金和供应链行业管理组织;引育优质供应链管理企业,支持全球制造、贸易、物流企业以及供应链采购分销企业在成都设立总部基地或分拨中心,建设供应链总部基地。搭建高效、柔性、低成本的全球配送网络,打造服务全球制造型企业配送枢纽和面向泛亚的全球区域分销型企业配送枢纽,构建服务“一带一路”的供应链资源配置中心,加大沿线主要节点城市服务网点建设。
市商务局:
着力深化自贸区改革试验精心规划大商圈
针对企业发展的痛点、堵点问题深化自贸区改革试验,着力以制度创新推动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着力提高改革试验系统性集成性,持续深化“首证通”行*审批、产业项目“多规合一、多评合一、多测合一”并联审批等改革试验;聚焦具有成都特色的改革试验项目,积极探索多式联运“一单制”、法定机构设立、工程建设项目区域评估等特色试验,力争今年探索形成10项可在全国复制推广的成都独有改革创新案例;协同有关市级部门深度对接国家部委,努力争取更多具有开创性、能有力支撑成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国家试点。
充分利用国家促进消费升级发展机遇,精心规划大商圈。全力引进大项目,精准招引国际首店品牌,加快建设国际消费城市,切实增强国内外企业对成都发展的预期和信心,并使之成为成都国际化营商环境的亮丽品牌。围绕城市发展战略,结合天府锦城、高新金融城、双流航空港、天府空港新城、蓉欧铁路港和城市TOD建设,加快策划一批引领性支撑性商业项目,全力引进高端商业项目,全面排查并全力盘活商业资源,加快打造商业载体,大力招引世界各地国际时尚消费品牌企业个以上在成都落户开设首店。
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深入推进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发展,加快建设蓉欧铁路港国家级经开区。扎实开展重点企业走访全覆盖,建立重点外贸企业服务体系,随时掌握企业经营状况,及时有效解决具体困难问题。统筹抓好跨境电商综合试点、服务贸易创新试点、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机遇,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积极推动全市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积极参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东盟博览会等国际经贸促进活动,构建成都企业立足成都经营全球新格局。
市市场监管局:
由追求优惠*策的“洼地”转向打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的“高地”
对标全球营商环境报告中排名前列的国内外先进城市和地区,聚焦难点,回应需求,以监管改革促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全面推行以“双随机、一公开”为基础、以智慧监管为手段、以信用监管为取向的新型监管机制,进一步提升营商环境便利度,优化市场监管效率和质量,降低企业营商成本,逐步建立我市大市场、大监管的市场监管新格局,进一步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树立包容审慎监管新理念。将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监管理念广泛运用于市场监管工作中。创新推出企业注册登记“容缺后补”制度,减少申请人往返次数,降低企业制度性成本;对新兴生产力探索实行容错期制度,通过行*提示、行*约谈等柔性监管方式,赋予企业自我纠错的机会;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施“三张清单”制度,依法编制从轻处罚事项清单、减轻处罚事项清单和不予处罚事项清单,完善行*裁量。
优化公平竞争制度新环境。坚持竞争中立原则,把公平公正理念贯穿到市场监管全链条。建立健全市场监管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无论市场主体的规模、性质、形式,一律平等对待,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方式,防止随意执法、选择性执法;打破区域行*性垄断,为企业优胜劣汰和经济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同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发展新成果,积极推进智慧监管平台建设,实现从职能部门“单打独斗”转变为综合监管、“智慧监管”;统筹信用监管和“黑名单”作用,实施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完善失信联合惩戒措施。
市*务和网络理*办:
以企业和市民感受为导向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
以企业和市民感受为导向,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聚焦企业和市民办事堵点、痛点、难点,对症下药、标本兼治,减少微观管理事务、具体审批事项,简化审批流程。规范形成全市行*权力事项目录清单。深化相对集中行*许可权改革,推动区(市)县集中80%以上的行*许可权。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全面推进“互联网+行*执法”,推行柔性执法,对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实施“三张清单”制度。加快“证照分离”改革,实现市场主体“一照一码走天下”。
以企业和市民体验为导向,加快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聚焦企业和市民办事慢、办事难、办事繁问题,着力打造“蓉e办”*务服务品牌,努力建设全国*务服务效率最高城市。推动市、区(市)县两级审批服务事项认领及通过率%。全面推行“一窗式”服务和“全域通办”模式。大力推行高频事项和重点领域事项“快速办理”。以高频事项和重点领域事项为重点,再减材料、再减环节、再减时限,优化办事系统,提升办事效率。
以企业和市民需求为导向,大力推动网络理*。加快完善“”网络理*框架体系,将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府决策、执行、监督和公共服务深度融合。推动市、区(市)县、乡镇(街道)三级*府干部带头“网上访民情、网下解民忧”,构建网上网下解决问题闭环机制。以智慧治理中心为龙头打造“城市大脑”,精准支撑营商环境建设。建立“一数一源、动态更新”的*务数据资源采集体系,依托全市统一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破除业务协同的“数据壁垒”。
市纪委监委机关:
向破坏营商环境的行为亮剑确保营商环境建设*策落实
强化监督检查,确保营商环境建设*策落实。建立涉全市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年活动违纪违法问题信访绿色通道,优化升级*府服务企业作风举报专区,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快查快结。深化阳光问责问廉,邀请有代表性的企业参与“成都面对面·监督问责第一线”全媒体直播监督问责节目,进一步拓宽监督渠道。
严格查处问责,向破坏营商环境的行为亮剑。结合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集中整治,对在落实全市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年各项工作部署中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等问题,对服务不优、效率不高、失职渎职、“新官不理旧账”等行为,坚决从严追责问责。对*员干部和其他公职人员为黑恶势力充当“保护伞”、破坏营商环境的,坚决深挖细查、决不姑息。
把握*策策略,依规依纪依法保护企业权益。坚持依规依纪依法,审慎使用调查措施,最大限度保障企业家合法人身权益。对企业人员涉嫌违纪违法的问题,严格贯彻罪刑法定、疑罪从无原则,综合考虑*策、法纪和社会效果,确保既体现力度又展现温度。
着眼*企互动,推动构建亲清新型*商关系。着眼“亲”而有度,明确*商交往“负面清单”,严格要求全体公职人员处理好公与私、俭与奢、廉与腐的关系。着眼“清”而有为,旗帜鲜明鼓励*员干部主动服务企业,严格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对工作中出于公心、不涉私利,因在建设良好营商环境中担当尽责、先行先试出现失误或错误的,经认定可按相关规定免除相关责任或作从轻、减轻处理,对打击报复、诬告陷害的从严从重惩处。
市经信局:
制定用电用气接入便利化行动计划全面提升用能接入营商环境
对标国际国内标杆,全面提升用能接入营商环境。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用能评估等国际标准,以及国内北京、上海等标杆城市,坚持需求和问题导向,查找电力、燃气接入环节存在的短板,从“简化申请资料、优化办理流程、提升服务质量、压减用能成本、高效*务服务”五个方面,高标准制定用电用气接入便利化行动计划,进一步提高全市电力和燃气经营企业服务效率和企业用能获取便利化水平。
在企业用电用气接入方面,实施革命性流程再造。尽快补齐补好现有的短板,精简申请资料,为企业“省力”,申报资料数据联网共享;压减办理时间,为企业“省时”,全面取消低压用户设计审查、竣工验收等环节,将全市城镇燃气经营企业服务工作流程优化为“现场踏勘”和“燃气报装”两个环节;降低接入成本,为企业“省钱”,全面推行低电压的小微企业零成本接电;健全“互联网+”服务机制,形成供电企业、城镇燃气企业与*府部门间高效联络、信息无缝连接的工作机制。
全力把提升企业用电用气便利化行动计划作为民生大事抓紧抓实。按照行动计划各项要求,建立完善目标明确、标准严格的服务新机制。根据企业(项目)引进计划,组织供电企业、城镇燃气经营企业编制电力、燃气专项规划并纳入城市规划控制,协调电力、燃气企业加大投资力度,加快项目建设。
市人社局:
保障企业人力资源需求减轻企业劳动用工负担
保障企业人力资源需求,营造精准协同的人才要素环境。建立招商签约项目落地用工联动机制,对新签约落地项目实施常态化跟踪服务;建立用工调剂机制,在行业内企业间开展用工调剂,多渠道满足企业临时性、季节性用工需求;搭建校院企地合作平台,鼓励企业与院校开展订单定向培训;支持企业引育技术技能人才,加大*策支持力度,全面落实各类引才、育才补贴;以中国成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一园三区多点”为平台,及时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招聘、培训、测评、外包、管理咨询等全周期全业态服务。
减轻企业劳动用工负担,营造利企降本的经营发展环境。落实降低社保缴费名义费率*策,确保企业社保缴费实际负担有实质性下降。稳妥处理企业社保历史欠费问题,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对生产经营困难的企业,给予缓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工伤、失业保险费*策支持。对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减费方式返还上年度实际缴纳失业保险费总额的50%。
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营造法治有序的劳动用工环境。推进特殊工时制管理改革,及时发布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和行业人工成本信息,开展送法到企业活动,举办用工管理实务培训;推行“双随机一公开”制度,对守法诚信企业减少检查或免于检查。坚持刚性执法与柔性妥处结合、处罚与教育结合方式,督促企业改正。
增强企业获得感满意度,营造高效便捷的*务服务环境。持续深化人社领域涉企服务“仅跑一次”改革,构建“三级管理、四级服务”15分钟人社公共服务圈和“互联网+人社”线上服务平台,全面推行错时、延时、预约、上门等服务。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管理局:
坚持服务导向提供资源要素保障
坚持服务导向,着力营造公开、高效、便民、廉洁的营商环境。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资源要素保障,坚持市场化配置资源,在民营企业用地规划、计划、征地、供地上继续予以大力支持,坚持“保开工、保落地、保当期”的原则,凡是符合产业*策和用地*策的民营企业项目,尽力给予建设用地保障。结合“放管服”改革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在该局牵头的立项用地规划许可阶段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阶段,通过减少(合并)审批事项、下放审批权限、转变管理方式、调整审批时序等,精简审批环节。
坚持问题导向,着力提升方便企业办理不动产登记的具体成效。研究制定了《成都市方便企业办理不动产登记行动计划》,通过一窗受理、多点布局、信息共享、互联网+等措施,着力持续提升不动产登记服务质量,切实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推进“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推进“多点办证,全城通办”,推进“互联网+不动产登记”,加强信息共享,减少群众跑路,精简申请材料,压缩办理时限。
坚持目标导向,着力形成保障计划落实的强大合力和长效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和宣传引导,建立和完善监督管控机制,形成推进工作的强大合力。充分发挥不动产统一登记联席会议的作用,定期和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统筹协调住建、税务等相关部门,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我市不动产登记便民利企工作。
市地方金融监管局:
实施“交子之星”上市企业倍增行动计划打造百亿产业发展基金群
聚焦产业功能区,构建金企发展共同体。创新服务方式,建立产业功能区金融机构主办牵头行制度,全面梳理产业功能区的园区建设需求和企业融资需求。服务下沉,对接前移,大力开展金融机构进园区等产融对接活动,消除金企信息不对称,精准高效提供金融服务,促进金企共同发展。
实施“交子之星”上市企业倍增行动计划,打造百亿产业发展基金群。依托推进国家西部金融中心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建立重点企业专项服务机制,组建专业金融服务团一对一服务重点拟上市企业,力争年底我市上市企业突破百家。强化金融科技引领,构建企业全生命周期投融资服务体系。
大力发展新兴金融,丰富企业融资模式。构建新金融产业生态圈,大力发展科技金融、消费金融、农村金融、供应链金融、绿色金融、文化金融,围绕产业链布局资金链,以金融生态圈推动产业生态圈。
打造金融监管沙箱,优化金融生态环境。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现代技术丰富金融监管手段,强化监管科技应用,加快推进成都市地方金融监管沙箱建设,推动构建人力和科技深度融合的监管新模式,提升跨地域、跨行业交叉性金融风险的甄别、防范和化解能力,强化金融监管的专业性、穿透性、有效性,有效加强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营造良好的投融资生态环境。
市税务局:
进一步优化纳税环节降低纳税成本
对标国内外先进水平,吸纳国内先进经验,进一步优化纳税环节,节约纳税时间,降低纳税成本。结合税收管理权限等差异,市税务局在吸收借鉴经验的同时,侧重结合成都实际开展相关工作。工作理念上,将包容管理、审慎执法、自主遵从的理念贯穿于《成都市提升优化纳税服务行动计划》始终,体现信任管理;目标制定上,对总体目标、纳税时间、纳税次数、企业开办时间、网上办税比例等关键事项都提出了量化的指标和标准,便于工作成效的对标和评估;具体操作上,建立全市统一的发票寄递中心,同时将区块链技术有效植入传统税控电子发票,打造在西部地区乃至全国都具有一定影响力和辐射面的发票创新管理模式;技术创新上,通过“成都税务号”推行全流程涉税风险提示,实现了新媒体技术、“大数据”理念与税务工作的有机融合。
市税务局将持续推进办税(缴费)便利化改革。到年,纳税人全年纳税时间压缩至个小时,促进全市税收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要强化顶层设计,减少纳税次数,打造集约化营商环境;要实施精准服务,压缩纳税时间,打造便捷化营商环境;要加快税制改革,减轻税费负担,打造低成本的营商环境;要创新管理手段,优化税后流程,打造高效能的营商环境;要加强事后监管,规范税收执法,打造公平化的营商环境。
吴怡霏曹凘源本报记者李霞王雪钰赵子君
原标题:建设国际化营商环境先进城市我们凝聚共识加力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