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白癜风医院电话 http://ask.bdfyy999.com/春和景明天,产业向“新”时。
4月12日,一场以“高速引领精准掌控”为主题的ADC芯片发布会暨高新项目洽谈活动在通江县举行。发布会上,落地通江不到一年的四川壁州仪器科技有限公司发布最新自主研发的高端ADC芯片。
这颗ADC芯片诞生在通江,并不是一次偶然。
近年来,通江县坚定树立“工业一业定乾坤”理念,坚持以新理念引领工业发展,特别突出科技支撑,深耕产业细分领域,产业发展焕发新气象。
近日,记者走进通江县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深入企业生产车间,探寻这里向“新”而行的故事。
1、毫米级电感撬动5亿产值
在通江,与芯片相关的企业不止壁州仪器,还有通友微电。
专注于微电子技术领域的通友微电(四川)有限公司,是当地围绕打造新能源新材料百亿产业目标招引的重点企业之一,于去年7月落户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并正式投入运营。
通友微电生产车间
4月16日,走进公司展厅,展台上摆放的各类白色圆盘吸引了记者的目光。但只有低下头、眼睛尽量靠近它时,才能看清藏在里面的“主角”:一种比芝麻粒还小的“小黑点”。
“它们虽然看起来很小,但却不简单。”公司技术总监王德兵笑着介绍,“这就是我们公司的拳头产品:‘PIM一体成型电感’。”
电感是智能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芯片的重要零部件。“通常来说,电感规格越大或者越小,都很考验工艺水平。而我们生产的是超微一体成型电感。”王德兵将手伸进包装盒里,拇指轻轻一捏就有10余颗电感粘在拇指上,“每个规格只有2.0×1.6毫米大小,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
电感虽小,背后却要费一番大功夫。
“这是生产电感时需要用到的重要元件铜丝,你摸摸看,有多细?”王德兵说着便从一桶卷轴中抽出一根铜丝让记者体验。
“摸在手中轻柔纤细的铜丝似乎比头发更柔顺。”听到记者的回答,他才揭秘,“这根铜丝的直径只有0.毫米,而同行业的大多为0.03毫米。”
看完铜丝,王德兵邀请记者去下一个地方参观,“走,楼上的生产车间才是更能体现我们实力的地方。”
进入电感生产车间,干净整洁的无尘车间里只有机器“呜呜”的运行声,几乎看不到工人。在这个车间里,只需设定好程序,所有工序都实现了智能化。
在一台精密绕线机上,原本纤细的铜丝正在肉眼几乎不可见的电感骨架上飞速旋转绕线。“这样小的电感材料只有通过精密的仪器才能生产。”王德兵介绍,“像在2.0×1.6毫米大小的电感上,我们会用铜线绕7.5圈。”
而除了绕线,要生产出一颗电感产品,还要经过冷压、热压、表面处理、激光剥漆、电镀、抗电压测试、电性能测量及包装等8道复杂工序。
如今,这颗小电感正在撬开一个大市场。“我们的产品已经进入华为、小米等知名企业的供应链。”王德兵告诉记者,“公司今年预计生产25亿颗电感,产值达5亿元。”
2、6个月烘蒸催生出10倍身价
高新技术产品在通江落地生根,传统产业也通过技术升级焕发了新生机。
4月16日,在通江未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产品展示厅里,各种银耳产品摆放在显眼的位置。
各类银耳产品
“这是我们新研发的‘小金碗’银耳羹,是‘零添加’产品。”采访中,公司生产部经理龚克明向记者推介起他们的新产品。
市面上的“零添加”产品众多,“小金碗”有什么独特之处?
“行业同类的‘零添加’产品最多只有6个月保质期,而我们可以达到8个月。”龚克明的语气笃定,“这样的技术在行业内没有几家。”
既要保质期长、又要口感好,这考验的是灭菌烘蒸等一系列技术,既要充分排除气体,又不能过分损害银耳的质地。为了确定最合适的蒸煮温度,龚克明经常调试到凌晨三四点。
“每款产品配料不一样,所以对温度的把控也不一样,新产品的研发没有先例可循。”在“小金碗”研发过程中,龚克明逐渐摸索到了它的最佳温度,“是度。”
找到合适的温度,并不是研发的终点。在银耳羹的生产过程中,并不是直接升温,而是要通过阶梯升温的方式进行。
研发中,龚克明在常温45度到度的加温过程中设置了10个阶梯,“每个阶梯的温度需要以0.01度的刻度去调试,每个阶梯温度的保持也需要按秒的标准去实验。”
“‘小金碗’的研发过程长达半年,市场反应很好。”龚克明指着忙碌的生产线告诉记者,“现在每小时生产罐,有时还缺货。”
通江盛产银耳,素有中国银耳之乡的美誉。以前,通江银耳大多只是卖原材料,附加值不高。
现在通江提出要将银耳(食用菌)打造成百亿产业,这为企业提供了发展动力。龚克明说,“去年9月以来,我们通过升级技术,探索集银耳菌种及产品研发、智能工厂化栽培、精深加工于一体的生产模式,打造‘全产业链’集群,实现了产品多、附加值高,让小银耳的身价翻了10倍。”
如今,未来生物已有银耳羹、银耳汤、冻干银耳、鲜银耳、蜂蜜水、银耳酒等6条生产线,日产量达到3万份左右,预计年产值超1亿元。
3、全“新”园区孕育百亿产业集群
今年3月,在通江县年产业发展大会上,明确了工业发展新目标:今年,要突出科技创新抢赛道,加快推动激光雷达西部基地、半导体陶瓷等高新技术企业投产达效,积极支持落地企业争创国家高新技术、“专精特新”企业,更好把科技力量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
通江县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正是抢抓工业发展新赛道的重要战场。
厂房装修、机械调试、绿化收尾、工人招聘……4月14日,通江县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里一片繁忙的景象。
年,这座全“新”的产业园在通江县广纳镇金堂村拔地而起。园区的建立只为一个目标:坚决破除欠发达地区只能承接落后产能的魔咒,通江工业要走上进阶之路。
“这个园区承载着‘利用天然气、石灰石、风能等具备比较优势的资源,打造新能源新材料百亿级产业集群’的希望,现在通友微电、中膜实业、中科蓝森等一批企业陆续入驻,入园企业多为行业头部企业。”产业园应急办工作人员赵华平介绍。
从一开始,产业园就树立了高质量招商的理念:以前是“找企业”,现在是“选企业”。在招商阶段,就要求招商引资干部随时掌握前沿信息,下大力气招引更多科技型创新型企业落户。
从“拣菜”到“选菜”,招商模式的转变带来产业发展格局的转变。
数据显示,年共有12家高新技术企业落地通江,34家在通企业取得发明专利32项、实用新型专利项。
聚焦“专精特新”,并不意味着摒弃传统行业的企业。
四川鼎盛伟业阀门制造有限公司是已经入驻园区的企业之一。“我们年11月入驻园区,是一家专业从事工业阀门设计、生产制造、阀门维修再制造的综合性阀门生产型机械制造企业。”鼎盛伟业总经理屈哲告诉记者。
就在离鼎盛伟业不到米处的另一间厂房,四川家诚阀门有限公司正铆足干劲忙生产,一排排自动化设备在技术人员的操控下高速运转,工人正忙着赶制一批订单,一派生产繁忙的景象。
两家阀门制造公司为何能入驻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
“其实就是我们能为园区的其他企业做配套服务。”屈哲解释,“如今产业园里很多企业正处于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很多生产设备都需要用到阀门,我们在园区,就能随时对接他们的需求。目前,我们与园区的运达风电有了初步的合作意向。”
据悉,今后,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将继续坚持高质量招商、配套招商,全力推动优势产业高端化、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加快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