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堂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为何会说山海经为小说之最古者尔 [复制链接]

1#

《山海经》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是“小说之最古者尔”,明胡应麟称“古今语怪之祖”。鲁迅认为《山海经》是“古之巫书”。袁珂认为:“《山海经》非特史地之权舆,乃亦神话之渊府。”徐旭生认为:“《山海经》中之《山经》是我国最古地理书之一,并非如清代修《四库全书》诸臣所斥为小说家言,固无疑问。其‘海内’、‘海外’、‘大荒’各经,亦保存古代传说甚多。其真正价值绝不在《禹贡》诸篇之下。”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也持此说。新近一些学者又提出《山海经》是“方物书”、“小说家书”、“综合志书”等说法。共十八卷,分《山经》(五卷)和《海经》(十三卷)两大类。全书只有三万一千多字,却包含着关于我国古代地理、历史、神话、民族、生物、矿产、天文、气象、医药、宗教等多方面内容,保存着丰富的资料,是研究上古社会的重要文献。

《山海经》一书号称难治,其中最难处理的有两个问题:一是其著作时代。二是其书的性质。

关于《山海经》的作者和成书年代,传统说法认为是大禹和伯益所记。实际上此书却不是出自一人之手,也不作于一时。

《山海经》从书名看,表现形式是文字“经”,而进一步考察它的原始形态,还有以图体裁为主的山海图。相传,大禹治水首先得到山海图,并根据此图走遍天下,勘定结果,口述伯益写成《山海经》。为妥善保存山海图,将其铭刻于九个大鼎。后世山海图都是从九鼎图象演变出来的,可惜九鼎亡于秦。

历史上可考的有两人见过山海图。一是郭璞,大约在晋元帝太兴元年(年)拜著作郎至晋明帝永昌元年(年)十二月辞去尚书郎之间,郭璞作注《山海经》,撰《山海经图赞》二卷。据朱玲玲考证,清代有《山海经图赞》三个辑本,据严可均辑本,得郭璞《山海经图赞》首。除去误入,增补遗漏,认定《山海经图赞》共计有首,赞颂的图分为八类:神类、植物类、兽类、羽禽类、鳞介类、灵物类、异域类、山水类。既然图赞有几百首,分类如此详细,那么《山海经》有图无疑。

另一位是陶渊明(—年),他在《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一”诗中说:“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说明,东晋时期还有山海图流传。

古图已亡,汉所传图、六朝唐宋各代记载中的“山海经图”都没有流传下来,今能考证清楚的只有南梁和宋代重绘图。“山海经图十卷,本梁张僧繇画;宋代咸平二年,校理舒雅铨次馆阁图书,见僧繇旧踪尚有存者,重绘十卷。”郑樵等众多学者都提到,张僧繇与舒雅前后两次绘制“山海经图十卷”。明清时期流传的“山海经图”,据马昌仪考证,有16种版本。

《四库全书》收录有明王崇庆撰《山海经释义》十二卷、图二卷。尽管南梁、宋代所传“十卷图”以及明清时期重绘的《山海图》都与郭璞和陶渊明看到的图无关,但与原始古图有着古老的渊源关系与传承脉络。正如马昌仪所言“从明清山海经图入手,追溯古老的图文《山海经》的源头,再现图文《山海经》的叙事语境,探索我国古老的图画叙事传统,尽可能地修复山海经图的传承之链,其学术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从《山海经》古图到明清时期历代多次绘制的山海经图,充分说明图是《山海经》语境中的重要体裁,同时也说明图的载体难以存留。考古发现人类在使用文字之前,就是用图来认识世界和交流思想的。年在甘肃天水市放马滩一号秦墓出土了七幅绘在木板上的地图,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实物地图。木板地图的出现,证实了在西汉造纸术发明以前,图画和文字是被刻在其他介质上的。

刘歆作《七略》时,收书不收图,图日亡,书日冗。章学诚也曾说过:“图学失传,由于司马迁有表无图,遂使后人修史,不知采录。”古代有图又有文字的书,最后图多不存,如唐代的《元和郡县图志》,以唐代四十七节镇为准,每镇篇首有图,后图亡,唯志独存,书名改为《元和郡县志》。“山海经图”正是这样“经存图亡”,从而只剩下《山海经》。“经”字仍当指“典籍”、“经典”。

一般认为,《山经》成书于战国,《海经》成书于秦或西汉初年。说《山经》成书于战国是有原因的。

第一,《吕氏春秋·孝行览·本味篇》与《山海经》都将神话中的奇异鸟兽当作可吃的食物,这种空前绝后的怪异观念证明二者产生于同一时代。《吕氏春秋·孝行览·本味篇》记载:“汤得伊尹,祓之于庙,爝以耀火,衅以牺狠。明日,设朝而见之。说汤以至味。汤日:‘可对而为乎?’对日:‘君之国小,不足以具之,为天子然后可具……肉之美者,猩猩之唇,獾獾之炙,隽腻之翠,述荡之腕,旄象之约。流沙之西,丹山之南,有凤之丸,沃民所食。鱼之美者,洞庭之褥,东海之鲕,醴水之鱼,名日朱鳖,六足、有珠、百碧。萑水之鱼,名日鳐,其状若鲤而有翼,常从西海夜飞游于东海。”’猩猩、獾獾、凤丸、朱鳖、鳐鱼,都是《山海经》中的奇异鸟兽,本是某些部落氏族的图腾,在这里都成了美味的食物。

《山海经》的作者也将这些奇异鸟兽当作能吃的东西,并且在《吕氏春秋·孝行览·本味篇》观念的基础上还有所发展,认为人若吃了或者佩戴这些鸟兽,还有特殊的功效。如《东次二经》记载:“又南三百八十里,日葛山之首,无草木。澧水出焉,东流注于余泽,其中多珠瞥鱼,其状如肺而有目,六足有珠,其味酸甘,食之无疠。”这里的珠瞥鱼就是《本味篇》中所说的朱鳖,《山海经》不仅记载了它的味道,还记载了它的食用功效:能够治疗恶疮。

《西次三经》记载:“又西百八十里,日泰器之山。观水出焉,西流注于流沙。是多文鳐鱼,状如鲤鱼,鱼身而鸟翼,苍文而自首,赤喙,常行西海,游于东海,以夜飞。其音如鸾鸡,其味酸甘,食之已狂,见则天下大穰。”这里的文鳐鱼就是《本味篇》中所说的藿水之中的鳐鱼。据《山海经》记载,文鳐鱼的味道是酸甘,人吃了能治疗疯狂之疾。可见《山海经》继承了《吕氏春秋·本味篇》的神话观念,并有所发展。由此推知二书产秦汉间相近,且《山海经》要晚于《吕氏春秋》。

第二,《山海经》所载出铁之山的信息,以秦地居多,还有赵、魏、韩、楚而无齐、燕国的信息。下面介绍《山海经》中出铁之山的信息。《西次首经》出铁之山有符禺山、英山、竹山。《西次二经》中有泰冒山、龙首山、西皇山。《西次四经》中有鸟山、盂山。《西次首经》所在区域在渭水之南,《西次二经》在渭水之北,《西次四经》在陕北和甘肃东部。战国时期,三列山都在秦国的统治范围内,都有出铁之山的记载。《西次三经》在青海和甘肃西部,不在秦国统治范围内,没有关于出铁之山的记载。

《山首经》出铁之山有虢山、潘侯山。此列山是山西西部之山,战国时期是魏国的领土。《北次三经》有柘山、维龙山、白马山。关于白马山,毕沅日:“山在今山西盂县北。”盂县今属山西阳泉市管辖范围内,战国时期是赵国的领土。《北次二经》无出铁之山。《中山首经》有淫山、泰威山出铁。此列山在山西南部*河北岸,战国时期归魏国管辖。《中次六经》有密山、橐山、夸父山出铁。此列山是今河南洛阳以西、华山以东,*河南岸之山,在战国时期属于韩的领地。

《中次七经》有少室山、役山、大耽山出铁,在战国时期属于韩的领地。《中次八经》有荆山、铜山、玉山,其地在今湖北北部,战国时期属楚国管辖。《中次九经》有岐山、髋山,此列山在四川西部,战国时期属蜀国管辖。《中次十经》有虎尾山、又原山出铁,此地可能在河南洛阳一带,战国时期属东西周管辖。《中次十一经》有帝困山、兔床山、鲜山、求山,其地在河南南阳一带,战国时期属楚国管辖。《中次十二经》有丙山、风伯山、洞庭山、暴山,其地在今湖北、湖南,战国时期属楚国管辖。

《东山经》和《南山经》无出铁之山。《东山经》之山在今山东境内,属齐国管辖范围。《南山经》之山在今湖南南部、广东、江西、浙江、福建,战国时期属于闽、瓯、南越统治之地。秦统一六国,燕、齐最晚,故《山海经》没有二国管辖之地出铁之山的资料。南越在秦始皇34年(前)才被征服,故没有其出铁之山的资料。《北次二经》之山在山西忻州以北及内蒙南部,战国前期属于娄烦管辖。

《史记·匈奴列传》:“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可能因为此地比较落后,《山海经》没有其出铁之山的记载。《西次三经》之山,在今青海和甘肃西部,战国时期属于西羌统治范围,也没有出铁之山的记载。综上所述,《山海经》记载的出铁之山集中在战国时期秦、楚、韩、赵、魏、周、蜀管辖范围之内,燕、齐、娄烦、西羌、南越、闽、瓯之地没有出铁之山的记载。燕、齐可能是因为被征服太晚。

娄烦、西羌、南越、闽、瓯属于化外之地,生产落后,没有开采铁矿的能力,故秦王朝可能没有那些地方的矿产数据。由此推断,《山海经》完成于秦统一六国,拿到楚、韩、赵、魏、周、蜀国的图籍之后。秦王朝的巫史将这些新领土上的矿产信息标注到了新地图上。

第三,秦统一六国后发布焚书令,为巫祝文化提供了一枝独秀的机会,秦始皇多次巡行天下,求仙人不死之药,为秦王朝巫祝编写《山海经》提供了需要。公元前年,秦并六国,分天下为36郡。

六国的图籍陆续汇集到秦王朝首都咸阳,为《山海经》的编写提供了客观条件。公元前年,秦王朝发布了焚书令。《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30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这样以来,天下的史书、诗书、百家之书都遭了殃,史官理性文化发展势头遭到了遏制。秦王朝不禁卜筮等巫书,使巫祝文化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秦始皇于公元前年、前年、前年、前2l1年四次东巡,封禅泰山,祭祀名山大川,并派方士寻求仙人和不死之药,为秦王朝巫祝编写《山海经》提供了主观需要。秦始皇迷信*神,向往仙人。而《山海图》专言*神之事,并且是秦王朝巫祝所掌管的图籍。秦巫祝要陪同秦始皇游历,为他祭祀名山大川祈福,并提供有关*神的咨询服务,所以要携带《山海图》。但是《山海图》非常珍贵,制作极为困难,故秦巫祝将画在绢帛《山海图》上的山脉、河流、鸟兽、神灵、远国异人等信息用文字书写在竹简上,这才有了《山海经》的诞生。

秦王朝巫祝在将《山海图》“翻译”成文本的时候,参考了韩、赵、魏、楚等国的图籍,加入了有关山脉矿产出产信息。尽管齐国都城临淄、燕国都城蓟是东方的冶铁中心,由于燕齐两国灭亡较晚,《山海经》的作者可能没有看到相关图籍,所以未曾记载两国铁矿石的出产地。从周振鹤先生的文章可知,秦巫祝在编写《山海经》的时候,还把当时编写的《水经》选了一段编了进去。

《山海经》原有图,文字是图画的记注。历代注释《山海经》的,有郭璞、杨慎、吴任臣、汪绂、毕沅、王崇庆、郝懿行等,现代有袁珂的校注本。

《山海经》是现有保存中国古代神话资料最多的一部书,被称为古代神话传说的渊府,内容之瑰伟奇丽,想象之丰富多彩,令人赞叹。如以下几则神话故事。

刑天/p>

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海外西经》)

这里赞扬了一个富有叛逆精神的神。刑天争神失败后,被天帝砍了脑壳,葬在常羊山。乃以两乳当作眼睛,肚脐为嘴巴,手中不断挥舞着干(即盾)和戚(即板斧)两种武器,与天帝斗争到底。东晋大诗人陶潜曾写下“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名诗,赞扬这位英雄虽遭失败还坚持不懈的战斗精神。

西王母/p>

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西次三经》)

西王母梯几而戴胜,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海内北经》)

昆仑之丘,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大荒西经》)

提起西王母,就想到嫦娥是偷吃了她丈夫羿从西王母处讨来的长生不老药而进入寂寞月宫的,孙悟空也曾偷吃过西王母三千年结一次的蟠桃。这位王母,大概是居住在西方金堂玉阙里的一位娘娘,年老而慈祥。可是《山海经》里的西王母,却是个长着老虎牙齿,豹子尾巴,披着散发,戴着玉做的装饰品,掌管着人间瘟疫和刑罚的怪神。旁有三只青鸟,专门为它取食。它居住的洞窟,下有连羽毛都浮不起的弱水之渊,外有炎火山包围,除了古代上射十日,下杀凿齿、修蛇的大神羿外,谁也别想上得了它居住的地方。

夸父追日/p>

有人珥两*蛇,把两*蛇,名曰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禺谷。(《大荒北经》)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海外北经》)

夸父是上古时代的巨人,他耳朵上挂两条蛇,手中抓二条蛇,想和太阳竞赛。他迈起长腿,疾风似地奔驰,将太阳追到禺谷。禺谷是太阳落山的地方,他高兴地举起双手,想把太阳逮住。可是,阳光的炙热和路途奔波的疲劳,使他又渴又累,不由得弯下身来喝*河、渭河的水,两河的水不能解其渴,就往北去饮大泽中的水,未到目的地,就死于途中。其手杖化为树叶茂密、果实累累的桃林。

鲧窃息壤/p>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海内经》)

郭璞注引《开筮》曰:“鲧死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龙(一作能)。”

这段文字,保存了上古时代大禹和他的父亲鲧治水的神话传说。鲧原是*帝的孙子,当他看到下界河水横溢,白浪滔天,百姓遭难,便起了同情心。他在祖父的天庭中偷取宝物——一种能不断生长的土壤,即息壤,来湮洪水。事被察觉后,被火神祝融杀死在羽山这个地方。由于鲧有颗为大众解除苦难的心,被杀三年,尸体不腐烂。其精*在体内孕育着新的生命——禹。此事被天帝知道后,派人用一把名叫“吴刀”的金刀,剖开鲧的尸体,鲧的肚子里生出个禹来,鲧本人也化作*能入于羽渊。

禹出世后,终于完成父亲未竟之业,治好洪水,成为人民爱戴的领袖。鲧在儒家典籍中,是个乖戾、任性、与大众搞不好关系的人,而《山海经》中的鲧,是位为拯救人类而惨遭不幸的英雄,其事迹与古希腊神话中偷天火赐与人类的普罗米修斯相似。

除此之外,《山海经》中还有许多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烛龙”、“女娲之肠化十人”、“蚩尤*帝之战”、“十日传说”、“十二月传说”、“启上九天”、“雷神”、“风伯”、“雨师”、“枭阳国”、“奇肱国”、“巴蛇吞象”、“禹杀相柳”、“禹量大地”等,都是结构完整,想象奇特,“街谈巷语”式的神话小说作品。

《山海经》除记述百来个神话故事外,还给我们描述了祖国五百多座山、三百多条水道,以及它们的地理关系。它所涉及的区域之广,有些超出今天的版图。它所显示出的古人对世界的认识,还是比较幼稚的。在《山海经》作者们心中,中山是世界的中心,周围有南、西、北、东山,构成陆地。陆地周围被海包围着,四海之外又有大陆和国家。于是,五山、四海以及四海之外的荒远之地,便是古人对世界的认识。

由于四海之外,古人足迹不可能遍达,故它所展现的海内外、荒内外国家,是实际知识和想象夹杂在一起,相当离奇。海内外、荒内外居住着一百多个古国,有大人、焦侥(小人)、毛民、羽民、卵民、长寿、奇肱、雕题、枭阳、豕喙、三首、长臂、贯胸、厌火、无启、聂耳等国。内容也奇奇怪怪。无启国的人既没肠子,也没后代,他们以土为食,居住在洞穴中,死后埋在地下从不腐烂,过了一百二十年,又一个个活转来。这个国家的人,虽说没有子孙,但还是人丁兴旺。聂耳国的人,长着两只大耳朵,走路时用手提着,睡觉时将一只耳朵当席子,另一只耳朵当被子,出外旅行,不用带铺盖。贯胸国的人,胸口有个大洞,出门不用坐轿,只消一根竹棍,当胸一串,两个人可抬了就走。

厌火国的人,嘴里能吐火。沃民国的人,居住在肥沃的土地上,饮的是甘露,吃的是凤凰蛋,个个身体健康,与天齐寿。君子国的人,个个彬彬有礼,温良谦让,从不争吵;每人役使两只老虎,出门上街,带着老虎,从不闯祸。在奇幻的世界里,闪耀着古人理想的火花。清代李汝珍《镜花缘》所描写的唐敖、林之洋所到的海外古国,就是缘此而创作的。《山海经》还记载了不少古代传说中的帝王,如太皞、女娲、共工、炎帝、*帝、少昊、颛顼、帝俊、帝尧、帝舜等,以及他们的世系。但它所记的世系,与《史记·五帝本纪》、《竹书纪年》、《世本》、《大戴礼》中的《五帝德》、《帝系姓》不同,《史记》等书是以*帝作为传说中心来写的,而《山海经》是以帝俊作为中心人物,许多历史人物都是他的后代。

帝俊有三个妻子,“有人三身,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姚姓,黍食,使四鸟:豹、虎、熊、罴。”(《大荒南经》)“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大荒南经》)这是说,帝俊的一个妻子叫娥皇,生三身之国;另一个妻子叫羲和,生十个太阳儿子。又据《大荒西经》,帝俊还有一个妻子常羲,生十二个月亮女儿。帝俊还生有不少国家,如黑齿国、白民国等等,这些国的人,个个力大无穷,有驱使虎、豹、熊、罴的能力。帝俊的子孙有东海海神禺号,音乐家晏龙,农学家后稷,巧人义均,造船专家番禺,制造车辆专家吉光等等,可见帝俊的了不起。

《山海经》除记神话、古地理、古史外,还间杂不少动物、植物、矿物以及它们在医疗上的功能,这是中国医学科学在萌芽时代的最早记录。但是当时人们相信药物多是由天帝管辖、巫觋掌握的。《山海经》记出金之山一百一十四处,出玉之山一百三十四处,出铜之山三十一处,出铁之山三十九处,是世界上最早的记载矿产的文献。

二千多年来,《山海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给后代诗文,小说产生过深远影响,说它是“小说之最古者尔”,是一点也不过份的。#山海经#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